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快速城市化、机动化与网络信息化对市民传统的公共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冲击,街道作为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魅力与活力正在逐渐消失。近年来,户外生活盛行,恢复街道活力重新受到政府、专家学者和市民的关注。在这个契机下,对影响街道活力的要素进行深入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影响街道活力的因素十分繁杂,杨盖尔认为街道活动是激发街道活力的重要因素,而停留活动越多,越能体现空间的吸引力。所以,本文主要关注街道人行空间中的停留活动对街道物质环境的需求。 本研究选取重庆渝中区石油路社区的街道人行空间作为研究案例,从使用者的视角出发,运用实地调查与行为观察法对三条街道人行空间中的停留活动与停留空间特征两个维度进行详细的调查、统计与分析;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究竟是什么因素促使有的街道空间富有活力,而有的街道空间则较少有人停留而缺乏活力;在此基础上,从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管理三个层面,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论文依据“提出问题—调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来组织行文框架,可以分为六个章节,共四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论文的前两章,为基础研究。第一章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及国内外研究进行简要的阐述。第二章对街道活动、人及街道人行空间的基础理论进行研究,为后文的调查研究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论文第三章,为研究案例的实态调查部分。选取大坪正街、石油路、茶亭北路的三条街道,首先,借助电拍照与摄像等方式进行现场记录,对其人行空间中的停留人数、活动类型、停留地点进行详细调查与统计。其次,通过现场观察和测量,对街道人行空间的宽度、店面密度、业态类型、空间的节点及休息设施等进行统计,获取街道物质环境的现状数据。 第三部分,论文第四章,对现状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归纳与分析。首先,分析街道停留活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活动主体老年化、活动时间周期性明显及活动类型单一。其次,提炼街道人行空间中存在问题。发现街道人行空间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街道宽度不足,首层界面功能单一、街道可达性差、设施量少质低。认为,这些物质环境问题抑制了街道停留活动的发生。 第四部分,论文第五章。针对街道人行空间存在的问题,结合居民日常活动需求,从城市规划、街道人行空间城市设计以及管理三个层面提出切实可行的空间优化策略。作者认为,城市规划层面应注重街道空间两侧用地功能的多样性,小尺度街区的划分,网络化步行空间体系的构建及基本的人行道宽度的预留;街道城市设计层面注重首层沿街界面功能的多元性及形式的多样性,节点空间的细部设计,座椅等休息设施的合理布置;管理层面应加强街道空间的日常维护,路面停车的规范。 最后,论文认为街道人行空间质量对街道空间活力有重大影响。因此,街道在未来的空间升级与优化中,应从街道的使用者的需求出发,统筹街道活动的内在规律与街道空间的外在体现之间的关联,加强社会性的活动内容和物质性空间的形式之间的协同,使物质空间更加适应日常活动需求。 本研究在三个层面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街道规划层面的宗旨从“以车为本”转向“人车共享”,街道设计层面的目标由“粗放安排”转向“精细推敲”,街道管理层面的理念从“美学优化导向”到“公共利益保障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