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计报告时滞这一专有名词被用来指代一段具体的时间间隔,国内外学者们的现有研究普遍将其定义为从会计年度截止日到审计报告签署日。由此定义可以看出,审计报告时滞一方面与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及时性相关;另一方面,它从时间角度反映了审计人员的工作投入,可以作为衡量审计投入的替代指标。中国证监会在2006年12月13日通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并要求自2007年1月30日起实施,其中第十九条、第二十条明确规定,我国上市公司年报的披露时间为每个会计年度结束之日起4个月内(大约120日),相比之下,美国、日本、韩国以及众多新兴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法定披露期限均不超过90日,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拥有较长的审计报告时滞。审计报告时滞作为审计投入的替代指标,其长短将对审计工作成果(即审计质量)产生影响:过短的审计报告时滞(即较早出具审计报告)可能存在审计时间不足的问题,这将导致审计人员无法执行足够的审计程序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进而对审计质量产生不利影响;适当的审计报告时滞可能意味着审计人员有充足的时间按照准则要求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并且对与企业财务报表编制相关的日后事项有了充分地了解,这些审计投入会对审计质量产生正面影响;过长的审计报告时滞(即接近或超出披露截至日时出具审计报告)可能意味着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遇到困难或者存在无法与企业管理层达成一致的情况,在与管理层进行审计博弈的过程中,审计人员可能会出于留住客户或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选择妥协,适当放弃审计质量,并且随着报告日的接近,受到时间压力的影响,审计人员也可能会做出有损审计质量的行为。本文从理论意义和现实角度出发,主要研究了审计报告时滞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证分析检验审计报告时滞对审计质量是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满足研究的需要,本文不仅通过理论分析得出了二者之间关系的假设,而且采用实证分析结果证明了这些假设。在数据选择方面,本文以我国完成会计师事务所转制后的2013—2017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方程,探究审计报告时滞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审计报告时滞与审计质量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即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审计质量会随着审计报告时滞的增加而上升,超过一定的时间范围后,审计报告时滞的增加不仅不会提升审计质量,反而会有损审计质量,审计质量将逐渐下降;并且,与国有企业相比,这种倒U型关系在非国有企业中更加显著。本文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引言,概括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思路、方法、基本框架及创新点。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是对国内外与审计报告时滞和审计质量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和综述,在此过程中,发现已有研究中对审计报告时滞影响因素的研究较为丰富,但将审计报告时滞作为解释变量,探讨其对审计质量影响的研究,目前国内还较少,本文可在这一领域展开相关研究。第三部分主要进行理论概述,一方面阐述了与审计报告时滞和审计质量相关的理论基础,对审计报告时滞与审计质量的涵义和常用的度量方法进行了介绍;另一方面对与本文有关的四个基础理论进行了简单论述,包括委托代理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审计博弈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第四部分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审计报告时滞与审计质量的关系提出了两个研究假设:其一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审计报告时滞与审计质量呈倒U型关系;其二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相较于国有企业,审计报告时滞与审计质量的倒U型关系在非国有企业中更加显著。第五部分是实证检验的过程和结果,首先解释了用于实证检验的研究样本和相关数据的来源;其次介绍为假设而构建的模型和其中各变量的定义及度量;再次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检验并分析其结果;最后分析多元回归的结果并为保证结果的可靠做相关的稳健性检验。第六部分是全文的结论和建议部分,包括对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得出的结论进行总结,并建议政策制定者、监管机构、上市公司管理层和会计师事务所根据已有结论采取相关措施提高审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