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环境因子条件下对硝基酚对藻类的毒性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fuliange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生态系统的环境因子,如pH、光照、温度、盐度、浊度、营养物质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从而导致不同的生态效应。环境因子、生物种类等因素的地域特性,使生态学基准也具有了地域特性。为研究水体中典型有机污染物的生态基准,考虑环境因子对污染物生物效应的影响,本文进行了下列研究工作:①利用藻类生长实验,研究pH、温.度对小球藻、斜生栅藻、四尾栅藻和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找出影响藻类生长的限制因子。②通过藻类生长抑制实验,研究对硝基酚(p-NP)对藻类的生长毒性,找出对p-NP敏感的指示种。③通过藻类生长抑制实验,研究不同pH、温度对p-NP毒性的影响,找出对p-NP毒性影响的关键环境因子。④选取斜生栅藻、四尾栅藻和铜绿微囊藻进行藻类共培养实验,研究在藻类单种培养和共培养时,p-NP对藻类生长影响的异同。归纳起来,本论文的结论如下:   从本实验的结果看,四种藻对p-NP的灵敏性和耐受性不同,四尾栅藻可作为p-NP的指示种,这主要是由于各种藻的生理差异造成的。   pH和温度对藻的生长和p-NP的毒性均有影响。pH对p-NP毒性的影响可能主要是由于pH对p-NP化学形态的作用。温度对p-NP毒性的影响因藻种而不同,小球藻、斜生栅藻和四尾栅藻均在其最适的生长温度25℃时对p-NP的耐受性最小,这可能主要是由于温度升高藻对污染物的吸收作用增强。而铜绿却在15℃时对p-NP的耐受性最小,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p-NP对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致毒机理不同所致。不同的环境条件下p-NP对各种藻的毒性不同,因此,当p-NP存在时环境因子也可能会影响水体的群落结构。   共培养实验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共培养与单种培养实验相比,藻的生长状况不同,而p-NP对藻的毒性差异不大。不同生态水平对p-NP的毒性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为p-NP水生态基准的制订提供了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基础毒性数据,找出了指示种和对其毒性有影响的环境因子及其制约机制。因此,在制订p-NP的水生态基准时,应该考虑环境因子的影响,并考虑不同生态水平上污染物生物效应的变化,本研究为水生态基准研究的方法学提供了依据。
其他文献
在重大突发事件应对中,紧急状态法制发挥着公权和私权再平衡的功能,并为社会秩序的转换提供统一标识.受2003年“非典”推动的“紧急状态法”中途改为《突发事件应对法》,这一
有色溶解有机物((chromophoric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CDOM))即黄色物质,是存在于各种水体中的一类含有腐殖酸,富里酸和芳烃聚合物等物质的可溶性有机物,与浮游生物、悬浮
学位
学位
白莲泾位于浦东新区西南部,属黄浦江支流,西起三八河,流经北蔡、花木、严桥、六里等,长22.5公里,可通行100吨级船舶,途中流经2010年第41届世博展览会址。白莲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学位
自驱动纳微米马达是一种能够将其它形式的能量转换成机械能实现其自主运动的纳微米器件。它们通过与“货物”间的相互作用能够完成微尺度下的货物运输,进而使其在药物运输、环境检测和治理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作为一种执行特殊任务的纳微米器件,完成任务效率(由能量传递和转换效率组成)的高低是决定其能否广泛应用的关键。事实上,目前所发展的功能性自驱动纳微米马达与货物的能量传递效率(货物克服粘滞阻力所需的
学位
近年来,虚假诉讼呈现出多发趋势,不仅侵犯了相关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而且严重扰乱了审判执行程序,浪费了大量司法资源,损害了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虚假诉讼发生的主要原因包
在10~30℃条件下,测定呼吸室内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GIFT)呼吸频率、水体溶解氧、pH、游离二氧化碳以及氨氮的变化。结果表明,吉富罗非鱼耗氧率(Ycr)和排氨率(Ran
学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污水处理已成为一大难题。生活污水的处理主要在于脱氮除磷,目前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基本都采用生物法处理污水,此方法虽然处理效果好,但会产生大量的剩余污泥。如
水体的氮素污染日益严重,对水生态环境和饮水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而传统生物脱氮工艺流程长、耗氧量大、需外加碳源,导致投资和运行费用高,因而具有高效低耗污水脱氮特点的厌氧氨氧化工艺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论文主要以实际城市污水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接种介质条件下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厌氧序批式,ASBR)的启动和污泥颗粒化,以期获得最优的接种方法,实现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快速启动。结果表明,分别接种黑臭河道底
本研究分别在柳州三个酸雨监测点和八个试片摆放点、桂林的四个酸雨监测点和六个试片摆放点经行酸雨资料收集和溶蚀试验,并对碳酸盐岩试片经行室内试验,计算机模拟和电镜扫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