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顿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学习和问题解决领域研究的热门问题之一。本研究采用数呼吸的冥想方法让实验组被试在第一次解题(前测)后冥想15分钟。1组的冥想是数10次呼吸举手一次,2组的冥想是数100次呼吸举手一次,控制组被试则听单词15分钟。这15分钟内采集被试的脑电信号。然后让被试再来解前测没做出来和没做对的题目(后测)。通过对比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后测解题率发现(1)两个实验组的后测成绩都显著高于控制组,冥想1组和冥想2组呈边缘显著,但是3个组的解题时间都没有差异。(2)在放弃率上,1组被试冥想后放弃率显著下降,2组被试冥想后没变化,3组被试休息后放弃率显著上升。此趋势说明经过10次冥想的被试在后测解题时比前测解题时更有耐性去解题,而控制组的被试在后测解题时比前测解题时更没耐性。(3)不管是冥想还是一般的休息,被试的元认知能力均有提高,而提高最明显的是1组的被试。(4)后测解题率和α波、i22呈显著的负相关,同i35没有显著相关。说明α波、i22值越低,后测解题率越高。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后测解题率主要和被试后测前的专注度(i22)有关,而和放松度(i35)无关。影响被试后测解题率的并不是放弃率、反应时和脑电等某个单一的因素,它可能涉及到大脑清醒度、元认知监控等多种因素。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放弃率和脑电的差异是导致后测解题率出现差异的原因。(2)元认知能力也是影响后测解题率的一个主要因素,但是元认知能力的影响要小于放弃率和脑电的影响。而只有在放弃率和脑电无差异时,元认知能力的影响才体现了出来。
本实验虽然成功地证明了冥想可以促进顿悟,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冥想的简单化、顿悟题目的单一、实验样本过小、因变量指标比较单一。因此今后的重点可放在研究不同的冥想时间、不同类型的顿悟题目和采用更加精确的研究手段上面。
尽管本研究所得出的一些结论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出它对于当前的创新教育和人们日常生活所具有的一些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