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改制过程中,癸卯学制颁布,近代教育行政体系构建,各级新式学堂建立。清末河南新式学堂的发展即受此影响。在新学制和新教育行政体系的规划之下,河南由新政前并无一所近代学堂到宣统年间新学堂数量跃居全国前列,在短时间内获得了较快发展,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近代学堂体系。河南的新式学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经费、教员等多种问题。为应对经费短缺,当局采取了多种方式筹措,总体过程可用“开源节流”来概括,但成效始终有限。为培养适应学堂发展的教员,河南设立了种类、层级分明的师范学堂,其中以师范传习所数量最多。在各州县学堂的举办过程中,教员是否合格、教法是否得当、教员知识结构是否合理都影响着学堂的发展。尽管困难重重,总体看来清末河南的新式学堂建设取得的成绩仍是值得肯定的。为求得教育普及,河南当局把改良私塾作为补充学堂的一种手段。少数私塾经过改良被认定为学堂,未被改良的私塾仍占多数。由此,教育领域形成了私塾与学堂并存的格局,并延续至民国。总的来说,私塾改良是清末学堂发展中的重要一环,河南新式学堂的创办及发展在近代河南教育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