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高分子的手性功能化修饰与抗菌应用

来源 :北京化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ovo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细菌在材料表面的粘附、增殖与随后形成的生物膜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现有的抗菌材料大多是通过固定或释放杀菌剂来进行杀菌,在应用方面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基于细胞可以识别材料表面不同的手性分子信号,我们设计通过共价键将手性龙脑这种药物分子接枝到天然高分子(纤维素和壳聚糖)表面,用以在微生物接触材料的初期就产生抑制细菌粘附的效果,防止生物膜的形成。由于材料主要是依靠其自身的表面立体化学结构影响细菌识别表面分子信号来产生抑菌效果,因而推测不会促使细菌进化产生耐药性。龙脑、纤维素、壳聚糖都是天然产物,接枝改性后的复合高分子无细胞毒性,它们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本文首次通过共价键将L-龙脑接枝到纤维素表面,从而得到龙脑接枝纤维素(BGC)抑菌材料,通过一系列的表征对高分子结构进行了测定,证明BGC目标产物成功合成,接枝率17%。微生物实验研究表明,BGC材料对微生物有着良好的抗粘附和抑制生长的作用。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BGC材料具有广谱抑真菌性能,如总状毛霉、黑曲霉、酵母等都不会在材料上粘附生长。2.BGC材料的抑菌时效可达8天以上,微观形态学研究发现真菌的孢子在材料上呈现休眠状态。3.BGC材料主要是应用龙脑小分子的立体化学结构在微生物粘附的初期产生抑菌作用。4.BGC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其细胞毒性与天然纤维素几乎一致,是一种没有生物毒性的材料,可用于医用敷料、食品包装等。同时,本文通过席夫碱键将L-龙脑接枝到羟乙基壳聚糖表面得到了一种龙脑功能化羟乙基壳聚糖(BFC)抑菌材料。微生物实验研究表明,BFC材料在细菌数量少时呈现抗细菌粘附功效,当细菌数量多时,呈现一定的杀菌功效。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BFC材料具有广谱抑菌性能,如黑曲霉、大肠杆菌等都不会在材料上粘附生长。2.BFC材料对霉菌有着很强的抑菌性能,其抑菌时间可达到29天,微观形态学研究发现霉菌在BFC材料表面不会萌发,并且BFC材料表面会使细菌产生形变、死亡。3.通过BFC材料修饰导尿管的研究模型,我们发现BFC材料对大肠杆菌的生长抑制作用可达67 cell/cm2。4.BFC材料面对少量菌时主要呈现阻止微生物粘附生长的状态;当遭遇大量细菌时,席夫碱键发生断裂,释放部分龙脑小分子以及溶出一定量的羟乙基壳聚糖,这使得材料不仅具有阻止微生物粘附生长的作用,还对微生物有着良好的杀菌潜力。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长江下游地区,由于湿害、赤霉病和高温逼熟,严重影响小麦高产稳产。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在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从1975年开始在院内开展了小麦千斤高产栽培技术及其规律的研究
本论文以α-D-木糖和含烯醇醚结构的C10高碳糖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木糖核苷、高碳糖核苷及高碳糖胺基衍生物,并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活性测试,部分化合物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 在广泛分析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我们主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一、以α-D-木糖为起始原料合成了C10高碳糖,五乙酰基C10高碳糖,四乙酰基木糖及四苯甲酰基木糖。其具体反应步骤如下: 二、以四乙酰基木糖和
去冬全省播种的10万多亩草木樨长势良好。冬播比春播早出苗半个月,特别春旱年份,能在早春墒情好的时候出苗,延 More than 100,000 mu of grass mulberry planted to the wh
昆明坝区水稻单产的最高水平一直停留在1200—1300斤/亩,而突破1400~1500斤/亩则尚无实例,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当前水稻单产已成为我们研究和试验的一项重大课题。 1978年,我
磷酸二酯酶(PDEs)通过催化cAMP和cGMP水解,调节细胞内第二信使的水平。磷酸二酯酶4特异地水解cAMP,主要存在于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和炎症细胞中。PD
我们银花组植棉43亩,几年来都搞温床育苗移栽,移栽后往往需要很长的缓苗期,影响早发稳长。我们这里地处淮北平原,气候特点是“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搞营养体育苗移栽,一般是3
龙泉公社麦后稻占水稻面积的60%左右,它比蚕豆后作稻亩产约低100~200斤,这个情况,在我省许多地区同样存在,研究麦后稻的高产问题,对提高我省粮食产量,具有现实意义。本工作预
γ-戊内酯是一种重要的平台化合物,可代替乙醇作为燃油添加剂使用,还可通过催化转化制得多种化工原料和燃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生物质基化学品。目前,γ-戊内酯主要通过乙酰丙酸及
尽管人类由心血管疾病引起的死亡率在下降,但由充血性心力衰竭引起的死亡率却还在上升。据纽约心脏病学会统计,严重的心力衰竭病人年死亡率高达50%。目前,在临床上尚无理想的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