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TA)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肉芽肿性动脉炎,血管壁的炎性进程会造成管壁的增厚、狭窄、闭塞及扩张/动脉瘤形成。TA好发于青年女性,病变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和肺动脉、冠状动脉。无脉期前的疾病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如发热、心慌、肌肉痛、疲劳等;症状出现后的数月或数年,受累动脉出现狭窄时可表现为外周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血管杂音、间歇性跛行等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到目前为止,大动脉炎的诊断和分类标准并不能全面的反映TA的受累情况,且每种影像学检查都有其各自的限度及优势。寻找到一种方便、快捷、全面的检出TA受累范围及程度的检查方法具有很大的临床实用价值。鉴于双源CT超快速的扫描速度及低剂量新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本研究拟采用双源CT对TA患者行全身动脉一次性低剂量CTA扫描,评价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可行性,并全面了解TA全身动脉尤其是外周动脉的受累情况,以期为临床全面诊断及治疗TA提供重要的解剖信息和影像学依据。目前国内外未见有相同的研究报道。目的采用全身动脉一次性低剂量CTA成像,检出大动脉炎全身动脉受累情况,为临床全面诊断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法对97例临床可疑大动脉炎欲行主动脉和颈动脉CTA成像的患者,给予一次性全身动脉双源CT低剂量CTA扫描。扫描范围:头顶-脚踝;扫描参数:管电压80kV,参考管电流300mAs,采用自动管电流调控技术。记录每例患者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LP)。所有病例均分别对头、颈、胸、腹部动脉和上肢动脉、下肢大、小腿动脉行主观图像质量评价,并选取大脑中动脉、颈总动脉、主动脉弓、肱动脉、胸主动脉、腹主动脉、髂总动脉、股动脉、腘动脉及胫后动脉进行客观图像质量评价,同时统计全身各部位动脉血管的受累情况及病变的CT表现。结果经临床和CTA证实大动脉炎患者共80例。患者的平均CTDIvol为2.5±0.8mGy,平均DLP为402.3±90.3mGy·cm。不同扫描部位中,颈、胸、腹和大腿动脉的主观图像质量计分最高,满足诊断率均为100%,其次是上肢动脉,满足诊断率为95%,颅内及小腿动脉的图像质量评分最低且分值接近,满足诊断率分别为65%和61%。客观图像质量评价结果显示,髂总动脉的CNR及SNR最高,其次分别为颈总动脉、股动脉、腘动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肱动脉和腹主动脉,大脑中动脉及胫后动脉的分值最低。额外检出的颅内动脉、上肢动脉及下肢动脉受累百分比分别为5.7%、5.4%、3.6%,共计111支,占所有受累动脉的14.7%。TA的CT表现分为管腔改变和管壁改变,管腔改变包括管腔狭窄、闭塞/接近闭塞、扩张/动脉瘤形成及狭窄合并扩张,管壁改变包括管壁增厚及管壁钙化。研究还额外发现了56.3%的TA患者并发胸部异常改变,包括胸膜下渗出、胸膜下微小动/静脉扩张、肋间软组织肿胀增厚及肋间动脉扩张迂曲等,间接反应TA在肺内及胸廓的微小炎性反应性改变。结论本研究首次证实了TA患者行一次性全身动脉低剂量CTA成像的可行性,该检查方法对颅内动脉、四肢动脉及胸部受累的额外检出弥补了TA诊断/分类标准及常规临床分型的不足,为TA的全面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解剖信息及影像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