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动脉双源CT低剂量成像在大动脉炎的临床应用

来源 :第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eamli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TA)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肉芽肿性动脉炎,血管壁的炎性进程会造成管壁的增厚、狭窄、闭塞及扩张/动脉瘤形成。TA好发于青年女性,病变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和肺动脉、冠状动脉。无脉期前的疾病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如发热、心慌、肌肉痛、疲劳等;症状出现后的数月或数年,受累动脉出现狭窄时可表现为外周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血管杂音、间歇性跛行等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到目前为止,大动脉炎的诊断和分类标准并不能全面的反映TA的受累情况,且每种影像学检查都有其各自的限度及优势。寻找到一种方便、快捷、全面的检出TA受累范围及程度的检查方法具有很大的临床实用价值。鉴于双源CT超快速的扫描速度及低剂量新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本研究拟采用双源CT对TA患者行全身动脉一次性低剂量CTA扫描,评价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可行性,并全面了解TA全身动脉尤其是外周动脉的受累情况,以期为临床全面诊断及治疗TA提供重要的解剖信息和影像学依据。目前国内外未见有相同的研究报道。目的采用全身动脉一次性低剂量CTA成像,检出大动脉炎全身动脉受累情况,为临床全面诊断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法对97例临床可疑大动脉炎欲行主动脉和颈动脉CTA成像的患者,给予一次性全身动脉双源CT低剂量CTA扫描。扫描范围:头顶-脚踝;扫描参数:管电压80kV,参考管电流300mAs,采用自动管电流调控技术。记录每例患者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LP)。所有病例均分别对头、颈、胸、腹部动脉和上肢动脉、下肢大、小腿动脉行主观图像质量评价,并选取大脑中动脉、颈总动脉、主动脉弓、肱动脉、胸主动脉、腹主动脉、髂总动脉、股动脉、腘动脉及胫后动脉进行客观图像质量评价,同时统计全身各部位动脉血管的受累情况及病变的CT表现。结果经临床和CTA证实大动脉炎患者共80例。患者的平均CTDIvol为2.5±0.8mGy,平均DLP为402.3±90.3mGy·cm。不同扫描部位中,颈、胸、腹和大腿动脉的主观图像质量计分最高,满足诊断率均为100%,其次是上肢动脉,满足诊断率为95%,颅内及小腿动脉的图像质量评分最低且分值接近,满足诊断率分别为65%和61%。客观图像质量评价结果显示,髂总动脉的CNR及SNR最高,其次分别为颈总动脉、股动脉、腘动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肱动脉和腹主动脉,大脑中动脉及胫后动脉的分值最低。额外检出的颅内动脉、上肢动脉及下肢动脉受累百分比分别为5.7%、5.4%、3.6%,共计111支,占所有受累动脉的14.7%。TA的CT表现分为管腔改变和管壁改变,管腔改变包括管腔狭窄、闭塞/接近闭塞、扩张/动脉瘤形成及狭窄合并扩张,管壁改变包括管壁增厚及管壁钙化。研究还额外发现了56.3%的TA患者并发胸部异常改变,包括胸膜下渗出、胸膜下微小动/静脉扩张、肋间软组织肿胀增厚及肋间动脉扩张迂曲等,间接反应TA在肺内及胸廓的微小炎性反应性改变。结论本研究首次证实了TA患者行一次性全身动脉低剂量CTA成像的可行性,该检查方法对颅内动脉、四肢动脉及胸部受累的额外检出弥补了TA诊断/分类标准及常规临床分型的不足,为TA的全面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解剖信息及影像学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大蒜油对辐射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的预防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雄性BALB/c小鼠120只,按外周血白细胞数量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辐射模型组、碳酸锂阳性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
本站于2006年1月~2006年10月,对采用吉尼IUD避孕的哺乳期妇女280例进行术后一年随访观察,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 2006年1月~2006年10月在本站自愿要求放置IUD的哺乳期
研究借助美国陈超美博士研发的知识图谱软件Cite Space,对2000年-2016年期间CNKI收录的体育类核心期刊上关于"校园足球"的研究进行数据可视化分析,探究我国校园足球研究进展
目的:对中药材佩兰及其混伪品进行ITS2条形码鉴定,以确保该药材的质量以及临床疗效。方法:提取佩兰的DNA,利用PCR技术扩增其ITS2序列,双向测序,所得序列经过CodonCodeAligner拼
经济新常态,强调的不再是经济增速,而是经济增长质量。福建省是我国的沿海省份之一,但是福建省的经济发展并没有像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一样发展迅猛。在经济新常态下,福建省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