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鄂尔多斯西南缘是青藏地块、鄂尔多斯地块、阿拉善地块和秦岭造山带之间的交界位置,分布多组不同走向的活动断裂,是块体主要边界断裂运动性质由左旋走滑向挤压逆冲,再向走滑拉张变化的构造转换区,区内构造活动强烈,变形样式复杂。同时,鄂尔多斯西南缘还处于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扩展的最前缘,因此,是限定高原扩展模式和认识鄂尔多斯西南缘及邻区构造变形样式的理想场所。青藏高原现今是否沿着主要的块体边界断裂(海原-六盘山-秦岭断裂系)在做快速的向东挤出运动?沿主要的块体边界断裂,滑动速率(位移)是怎样予以调节、转换和吸收的?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的扩展是否影响到了鄂尔多斯西南缘的活动构造?如果影响到,它是通过怎样的构造变形样式发生的?其影响范围又如何?这些问题的探讨是理解青藏高原、鄂尔多斯地块、阿拉善地块和秦岭造山带之间相互作用以及构造转换关系的基础。然而,前人对于青藏高原和鄂尔多斯地块之间陇县-宝鸡断裂带的定量研究十分薄弱,仅限于对其几何结构和运动性质的初步分析,缺乏地质、地貌、古地震和地球物理等方面更加深入细致的综合研究工作。因此,要构建和完善鄂尔多斯西南缘及邻区的活动构造几何图像、运动特征和构造变形模式,必须通过活动构造的定量研究和形变观测技术,获得不同时间段的断裂滑动速率和断裂之间地块的变形速率,给出鄂尔多斯西南缘构造变形速度场,并通过对不同走向和不同性质活动构造相互关系的研究,给出鄂尔多斯西南缘构造变形格架和平衡转换关系。本论文选择鄂尔多斯西南缘的活动构造为研究对象,重点对陇县-宝鸡断裂带中规模最大、活动性最强的岐山-马召断裂进行详细研究,通过研究岐山-马召断裂的几何学、运动学以及断裂活动习性,构建和完善鄂尔多斯西南缘及邻区的活动构造几何图像、运动特征,并结合现今的GPS观测资料分析沿主要块体边界断裂——海原-六盘山-秦岭断裂系的滑动速率分布特征,探讨研究区的构造变形转换模式,增强对青藏高原-鄂尔多斯构造转换带的认识,最终探讨青藏地块、鄂尔多斯地块和秦岭造山带三者交汇部位的动力学关系。本论文主要取得如下认识:岐山-马召断裂位于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全长约180km,是一条整体呈北西走向的晚第四纪活动断裂,断裂以左旋走滑运动性质为主,并伴有一定的正断分量。该断裂整体上可以划分为4个次级段落,自北向南依次为:大庄科-阎家湾、桑园-五眼泉、大沟湾-米马台和米马台-马召段。其中,最北段大庄科-邓家槽一带的新活动性最强,探槽古地震的研究结果揭示其最晚一次地震事件发生在1830±30a BP之后,推测其可能与公元600年的历史地震有关。岐山-马召断裂晚第四纪左旋走滑速率约为0.5-1.2 mm/yr,与通过利用GPS数据获得的断裂现今运动速率0.5-0.7 mm/yr相一致,说明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比较稳定。在空间上,岐山-马召断裂的左旋走滑速率表现为北侧较大,向南逐渐递减的分布特征,其与野外观察到的地貌标志物在空间上的位移量的分布特征相一致。沿着海原-六盘山-秦岭断裂系,断裂的左旋走滑速率自西向东不断递减。其中海原断裂带的左旋走滑速率主要被跨六盘山的地壳缩短所吸收,部分被鄂尔多斯块体的逆时针旋转所吸收,剩余部分传递到了岐山-马召断裂。同时,华南块体和鄂尔多斯、华北平原块体之间存在的约1.1 mm/yr的速率差异则被华北平原相对于鄂尔多斯块体的向东运动所调节和吸收。总体上,鄂尔多斯西南缘及邻区的构造变形主要表现为3种形式,即地壳缩短、相对运动和块体旋转。青藏高原地壳物质向南东东方向的主动推挤导致了岐山-马召断裂的被动滑动。青藏高原现今向北东方向扩展的最前缘已经到达了岐山-马召断裂,阿右旗-雅不赖断裂和三关口-牛首山断裂,该位置与地震各向异性观察到的青藏高原上地幔前缘的位置相吻合,说明在该地区地表观察到的构造现象可能是地球深部过程的一种响应,同时也说明该地区中上地壳的大规模缩短构造变形可能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GPS块体模型很好地模拟和反演了鄂尔多斯西南缘及邻区的断裂运动性质和滑动速率,研究结果显示断裂十年尺度的运动速率与长时间尺度的晚第四纪运动速率具有非常好的一致性。GPS块体模型的反演结果很好地反映了该地区次级块体的旋转方向和速率,其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西南缘及邻区的构造变形,不仅仅集中在构成块体边界的大型走滑断裂带上,还发生在块体内部,并以断裂位错、(次级)块体旋转和内部应变等3种形式予以调节、转换和吸收。无论是对块体边界断裂(海原-六盘山-秦岭断裂系)滑动速率分布特征的研究,还是利用GPS块体模型对鄂尔多斯西南缘及邻区断裂和块体的反演研究,其都不支持“高原快速向东挤出模型”,即“刚性块体模型”。也就是说,上述研究结果不支持青藏高原和华南块体沿着阿尔金-海原-六盘山-秦岭断裂系在做快速的向东挤出,同时也不支持二者沿着东昆仑-太白山-秦岭断裂带发生快速的向东挤出。相反,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构造变形更符合连续变形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