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前后胸部增强扫描CT净增值的变化,探讨CT净增值变化在化疗疗效评估中的作用。 方法:研究对象为经病理证实的5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无法手术的肺癌患者,均为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医院2010.9~2011.11月的病房患者。在56例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15例,鳞癌26例,腺癌30例,均由肺穿或纤支镜检查明确病理。所有患者均于化疗前后进行了CT平扫及增强CT扫描,采用美国通用电气生产的GE Light Speed16排CT机,首先常规从胸廓入口扫描至肋膈角,扫描参数:层厚2.5mm,间隔1.25mm,螺距1.75:1,电压120kV,管电流250~300mA。患者仰卧位、头先进。然后进行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300mgI/ml)100ml,注射速率4ml/s,注射开始后30s启动扫描。对56例患者于初次化疗前进行胸部增强CT扫描。完成2个疗程化疗,于第3个疗程开始前1周内行胸部增强CT扫描,图像后处理由ADW4.3工作站完成。利用PACS工作站测量功能,取病灶最大径层面选择兴趣区,测定增强前后癌肿病灶的CT值,相减得到肿瘤CT净增值。测量CT值时特别注意“三对应”,即增强前后扫描条件对应、测量层面对应和兴趣区对应。对56例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和随访,采用化疗第2疗程完成4周后的CT图像与化疗前初次图像进行比较,同时结合B超、MRI、肿瘤指标等检查结果,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1)分成有效组、无效组,有效组包括缓解组(PR)、稳定组(SD),无效组即为进展组(PD),分别比较有效组与无效组,缓解组、稳定组及进展组患者CT净增值治疗前后变化差异。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首先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性检验采去配对T检验方法,结果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根据统计学结果探讨观察组治疗前后增强扫描CT净增值的变化与化疗近期疗效的关系,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后近期疗效的判定提供参考。 结果:56例患者中,未见CR患者,有效组30例(其中包括PR组22例,SD组8例),无效组(即PD组26例)。治疗前后有效组与无效组患者CT净增值均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前后有效组CT净增值分别为18.26±8.42,6.42±6.13,t=7.53,P<0.01.治疗前后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并可见CT净增值呈下降趋势。治疗前后无效组CT净增值分别为14.05±9.31,24.80±11.78,t=-7.39,P<0.01,治疗前后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且可见CT净增值呈上升趋势。再将56例患者分为缓解组(PR)、稳定组(SD)进展组(PD)3组,患者CT净增值均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前后PR组CT净增值分别为18.09±8.99,4.96±4.08,t=7.13,P<0.01,治疗前后SD组CT净增值分别为18.73±7.11,10.44±8.96,t=2.93,P<0.05,治疗前后2组数据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并可见CT净增值呈下降趋势。治疗前后PD组CT净增值分别为14.05±9.31,24.80±11.78,t=-7.39,P<0.01,治疗前后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且可见CT净增值呈上升趋势。 结论:有效组(包括缓解组、稳定组)化疗后胸部增强扫描CT净增值呈下降趋势,而无效组(即进展组)呈上升趋势,且化疗前后CT净增值的变化具有显著意义。CT净增值可以对化疗疗效评估有一定的作用:化疗后CT净增值升高表明患者化疗效果欠佳,对化疗药物不敏感,病情进展;CT净增值下降表明化疗效果较好,对化疗药物敏感,病情缓解或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