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建立不同胃容积Roux-en-Y胃旁路术(RYGBP)非肥胖2型糖尿病(T2DM)大鼠模型,探讨胃容积的大小与糖代谢改善效果之间的关系,为Roux-en-Y胃旁路术治疗T2DM的术式改进和机制探讨提供新思路。【方法】48只雄性Goto-Kakizaki大鼠(自发性非肥胖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成4组:A组(全胃旷置组:贲门-空肠Roux-en-Y式吻合,旷置全胃、十二指肠及近端空肠)、B组(胃大部旷置组:胃-空肠Roux-en-Y式吻合,保留部分胃,旷置大部分胃、十二指肠及近端空肠)、C组(全胃保留组:幽门-空肠Roux-en-Y式吻合,胃全部保留,旷置十二指肠及近端空肠)和D组(假手术组:切开胃壁、肠壁后原位吻合),每组12只。观察术前(0周)、术后1、4、8、12和24周大鼠空腹血糖(FPG)、日均摄食量和体质量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及存活情况;检测术前(0周)、术后4、12和24周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测定各组大鼠术前(0周)、术后12和24周口服葡萄糖后0、15、30、60、90和120min耐糖血糖值,描制血糖值随时间变化曲线,计算糖耐量曲线下面积(AUC)和糖耐量峰值(30min)。【结果】1.糖代谢相关指标术前(0周)各组大鼠糖代谢相关指标(FPG、HbA1c、AUC和糖耐量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具有可比性。与0周比较,术后1周A组、B组和C组三组大鼠FPG明显降低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于术后4周趋于平稳状态,术后4周上述三组大鼠HbA1c均轻度下降,但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后的4~24周FPG和HbA1c均低于术前水平,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周A组、B组和C组糖耐量曲线下面积(AUC)和糖耐量峰值(30min)明显降低,且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4周AUC分别下降了52.66%、50.00%和46.17%,而D组术后上述各项指标改变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8、12和24周相同时间点各组组间比较,A组、B组和C组的FPG、HbA1c、AUC和糖耐量峰值(30min)与D组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B组和C组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日均摄食量和体质量术前(0周)各组大鼠日均摄食量和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具有可比性。与0周比较,术后1周各组大鼠日均摄食量和体质量均显著下降(P<0.05),在随后的观察时间1~12周内,各组大鼠日均摄食量逐步增加,术后12周和24周保持稳定水平,术后24周,A组日均摄食量略低于术前,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和D组三者均高于术前水平,但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4周各组大鼠体质量呈现逐步增加,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8、12和24周同时间点各组组间比较, A组、B组日均摄食量和体质量均低于C组、D组,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上升幅度略低于C组和D组。A组和B组间、C组和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并发症和存活率手术过程中各组大鼠均未出现麻醉意外、失血性休克以及心跳、呼吸暂停等现象,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腹泻等并发症,但均无死亡,存活率100%。【结论】1.保留不同胃容积的Roux-en-Y胃旁路术均有糖代谢改善作用,且无明显严重并发症发生,表明Roux-en-Y胃旁路术是一种能稳定降低血糖且相对安全的外科手术治疗T2DM术式;2.不同胃容积的Roux-en-Y胃旁路术式之间无降糖差异,表明胃容积大小与降糖效果之间没有相关性,推测十二指肠及近端空肠的旷置与糖代谢改善关系密切;3.考虑到胃容积大小影响日均摄食量和体质量,保留全胃容积的Roux-en-Y胃旁路术(即十二指肠空肠旁路术,DJB)更适合治疗非肥胖型T2D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