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棉铃虫对Bt基因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及建立新的检测方法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w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棉铃虫敏感品系SUS2初孵幼虫在新棉33B棉株主茎第3-14叶上喂饲5天后的平均死亡率为90.0~100.0%,存活幼虫均没达到3龄,Bt毒蛋白为高表达(即高毒),表现出极强的抗虫效果。而对照组平均死亡率为0.0~44.3%,存活幼虫以2龄和3龄为主,比处理组明显高出1-2个龄期,说明转Bt基因棉对幼虫的生长发育有明显抑制作用。 经对苏棉102、苏棉191及苏棉310三个江苏转Bt基因棉株系的抗虫性初步评估,发现其对棉铃虫敏感品系SUS2初孵幼虫的抗虫效果次序为苏棉102(主茎第3、5、10及15叶5天处理效果为82.0%、91.0%、75.0%及52.0%)>苏棉191(主茎第3、5、10及15叶5天处理效果为62.0%、86.0%、65.0%及36.0%)>苏棉310(主茎第3、5、10及15叶5天处理效果为61.0%、61.0%、54.0%及36.0%),虽然抗虫性明显高于或稍高于对照苏棉12号,但远达不到新棉33B的高表达水平,以上株系的抗虫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通过比较新棉33B和苏棉12对敏感棉铃虫SUS2、河北辛集新棉33B大田棉铃虫和江苏丰县常规棉田棉铃虫的杀虫效果和幼虫生长抑制作用,初步提出了棉铃虫对转Bt基因棉抗性的检测指标,即棉铃虫初孵幼虫用转Bt基因棉主茎第8张以前各张叶片喂饲5天后,龄期达到2龄中期且体重达到0.8mg/头。建立了检测棉铃虫对转Bt基因棉抗性等位基因频率的新方法——单雌系F2代遗传检测法。经对采自河北邱县新棉33B大田的128个棉铃虫单雌系进行F2代检测,发现转Bt基因棉新棉33B在仅种植一年的情况下,大田棉铃虫对Bt棉抗性等位基因频率达5.8×10-3以上,表明此法检测的灵敏度比传统的毒力回归线法(抗性倍数法)和区分剂量法至少高一个数量级,可适用于检测自然种群中抗性基因初始频率和早期抗性。鉴于该频率己达到躯略高于转Bt基因棉田庇护区加高剂量抗性治理对策的第二个假设条件(P司勺,因此应尽快制定和实施预防性抗性治理方案及措施。 用棉叶喂饲法对河北邱县棉铃虫120号单雌系进行了室内抗性选育,发现选育六代的棉铃虫初孵幼虫对新棉33B的敏感性己呈下降趋势,用转基因棉叶处理5天后,个别存活幼虫达到了抗性检测的揩标(二龄中期、体重为0.810二mg人 同对照组存在显著的差异,表明棉铃虫对转Bt基因棉新棉33”有产生抗性的风险。并发现被选育幼虫的历朔由原始种群的16.肚1.5天延长到18.5到.0《3.4L3.2天,因此我们认为应对转出基因棉田庇护区加高剂量抗性 一治理对策作进一步研究。 经测定河北邱县棉铃虫 120号单雌系各选育代次对 Bt生物农药的敏感性变化,发现 LC。。值门25-0.55mg/ml)和 LC。值爬.84-73石ling/ml)与原始群体的比。。值(0.07-0.09 ms/ml)和 LCgs值(0.69-0.82岭ml)相比均有所上升,抗性倍数在 2 8-7.8倍之间,抗性个体百分率也由原来的 0刀-4刀%上升到10刀刁2刀%,表明转 Bt基因棉和 Bt生物农药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交互抗性。因此,在新棉33“种植区不宜使用Bt生物农药。
其他文献
学位
除虫脲是昆虫向丁质合成抑制剂类中商品化最早的杀虫剂品种,但直至目前未见其乳油制剂和混配制剂正式面世.该论文以理化性能研究、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
该文对寒地春油菜菌核病病菌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它侵染春油菜引起的叶片生理变化等进行了研究,同时根据历年积累的气象资料和发病率,经过数理统计分析,初步建立了寒地春油菜菌
通过对现代陶艺壁饰及情感的概念进行界定,通过对影响影响现代陶艺壁饰情感的色彩、泥料及肌理的要素进行分析,阐述了现代陶艺壁饰情感要素的应用方式及意义。 By defining
环境污染与森林病虫害的关系已成为世界林业科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前沿领域,该文结 合山西省太原市街道污染区行道树国槐上两种球蚧严重发生的实际情况,于1999年3月至2000年3月
学位
学位
关于TVSBE系列同步/偏置VHF电视广播设备的介绍由安徽省广播电视科研所研制的TVSBE系列载频同步/偏置电视广播机是电视广播网实现同步与偏置的关键设备。它采用了国际首创的计算机人工智能同
论文合成了31个N-取代芳酰胺基-N-(5-取代芳基-2-呋喃甲酰基)硫脲.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均通过IR,HNMR,元素分析予以确证,并对合成方法及化合物的光谱性质进行了讨论.初步的生物
该文主要是研究了采自山西省的粉质拟青霉9905菌株的形态,生物学特性,对菜青虫 的感染反应,以及该菌对菜青虫的入侵过程和侵染后虫体的组织病理变化,最后对该菌的安全性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