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系统分析收集脑外伤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总结脑外伤的流行病学的特点,探讨颅脑创伤的发生规律和临床特点,总结致伤规律和顸防对策,为预防和控制颅脑外伤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方法,收集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颅脑创伤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时间、受伤原因、受伤严重程度、治疗方法、预后等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 1. 在医院病例系统采集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 2. 根据研究要求设计调查登记表,再依据脑外伤患者原始档案填写调查登记表(纳入本研究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普通程序处理的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 3. 对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汇总分析:脑外伤患者的受伤机制,受伤主要的时间段,受伤严重程度,人员伤亡特点等; 4. 用SPSSl3.0及相关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般情况:总共收集住院颅脑损伤患者1098例,男性患者854例(77.8%),女性患者244例(22.2%),男:女为3.50∶1。平均年龄为(40 ±20)岁。其中21岁~30 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占15.2%。 时间分布特点:6-8月份是颅脑外伤的高发月份。从1天的发病时间看,脑外伤发生的高危时间阈为1、11-12、14-18、21、23点。 事故原因:致伤原因中,交通伤最为常见,641例,占颅脑损伤患者致伤原因的58.4%;其次为跌倒伤326例,占29.7%;高处坠落伤83例,占7.6%;暴力伤48例,占4.4%。 病情特征及转归因素影响:以轻型颅脑损伤多见,占 58.4%,其次为中、重型,分别占 23.4%、18.20%。住院颅脑损伤死亡率3.83%。对可能影响预后因素卡方检验,得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p<0.05)为:患者年龄段(x2=51.732 , P<0.01) 、脑外伤严重程度(x2=349.845,P<0.01)、是否多发伤(x2=9.845,P<0.01)、是否手术(x2=67.295.136,P<0.01)与预后好坏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病例的临床特征:收集脑外伤病例中,脑外伤好发于青年人,21~30岁年龄段发病率较高(15.2%),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男:女=3.5:1)。致伤原因方面,脑外伤致伤原因主要是交通伤:青年人主要是交通伤为主;老年人脑外伤致伤原因主要为交通伤和跌倒伤。脑外伤好发于6月份~8月份;一天中,高危时间为1、11-12、13-18、21、23点,与上下班、上下学时间点一致。脑外伤受伤程度上,以轻型颅脑外伤占比较多(占58.4%)。受伤程度越重,预后相对较差。相对青年人,老年人预后相对较差。 颅脑损伤的发生,在年龄、时间、受伤机制的分布上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根据不同人群特点,因地制宜的采取预防和干预措施,以提高颅脑损伤救治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