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南试验区剩余油饱和度分布

来源 :浙江大学理学院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mon3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庆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后期,如何准确确定剩余油分布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剩余油的分布主要受沉积相、构造、储层非均质性以及井网条件的控制,采用碳氧比能谱测井资料与多井解释确定剩余油是可行的。在油田开发后期,由于钻井密度足够,利用多井优势分析小区域内储集层性质成为可能。测井从单井解释向多井解释过渡是测井资料综合分析必然趋势。单井针对不同深度下的不同层,是纵向模式。多井解释是针对不同深度下的相同层,是横向模式。因而多井解释是针对储集层的三维分布性质开展以解决构造、沉积和液体分布等石油勘探及开发问题为目的。碳氧比能谱测井作为套后剩余油饱和度测井越来越多地被用在确定储集层的水淹程度、剩余油分布,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特别是作为关键井的多井解释是确定剩余油饱和度新的途径之一,为剩余油饱和度预测发挥更大作用。鉴于碳氧比能谱测井在确定单井套后剩余油饱和度的优越性,采用碳氧比井作为关键井,以提升剩余油分布研究的精度。在区块常规测井资料和碳氧比测井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地质资料,并利用多井解释软件和三维地质建模软件,实现了对区块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首先,对常规裸眼井测井资料标准化,实现分层解释;其次,完善碳氧比测井解释方法与单井剩余油评价;然后,实现多井横向解释;最后利用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实现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研究。本文利用测井和地质资料,研究了大庆杏南试验区剩余油分布规律,提出并建立了多井横向解释模式,完成了区块内10口碳氧比井的测井和解释工作,对区块103口裸眼井进行了预处理,建立了泥质含量、孔隙度、渗透率、剩余油等解释模型。通过对大庆杏南试验区进行多井解释和三维地质建模分析,研究了杏南实验区剩余油在不同沉积单元以及同一沉积单元不同部位的分布规律。预测了杏南试验区储集层参数空间变化及剩余油分布,指出不同沉积单元的开采潜力,对油田的精细地质描述、新钻井位布井及合理调整注采关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其他文献
本文结合生产实际需要,在研究前人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经现场地质调查、大量收集地质资料,采集论文所需的岩、矿石标本,通过对广西灌阳南竹河锡多金属矿区较深入地进行地质特征、不
大庆长垣以西地区油藏类型多样,储层性质变化较大,平面及纵向上油水关系复杂,准确识别流体性质成为制约勘探效益进一步提高的瓶颈之一。葡西地区葡萄花油层组储层属于孔渗性
大庆喇萨杏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阶段,剩余储量多是高含水难采储量,而占总储量约60%的河道砂储量,特别是主力油层河道砂储量即使在聚合物驱后仍有40-50%的储量没有采出,
西藏洛扎地区属于具有重大研究意义的喜马拉雅地块,处于拉轨岗日被动陆缘盆地和北喜马拉雅碳酸盐台地的分界线,经历了亚洲大陆和印度大陆汇聚碰撞、藏南拆离运动。该研究区地质
寨上金矿床位于西秦岭岷-礼前渊盆地西南部,发育在不同岩性和不同粒度组成的海底斜坡扇环境下的浊积岩系中。随着南北大陆持续的碰撞造山活动和陆内逆冲推覆构造的叠加,孕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