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庆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后期,如何准确确定剩余油分布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剩余油的分布主要受沉积相、构造、储层非均质性以及井网条件的控制,采用碳氧比能谱测井资料与多井解释确定剩余油是可行的。在油田开发后期,由于钻井密度足够,利用多井优势分析小区域内储集层性质成为可能。测井从单井解释向多井解释过渡是测井资料综合分析必然趋势。单井针对不同深度下的不同层,是纵向模式。多井解释是针对不同深度下的相同层,是横向模式。因而多井解释是针对储集层的三维分布性质开展以解决构造、沉积和液体分布等石油勘探及开发问题为目的。碳氧比能谱测井作为套后剩余油饱和度测井越来越多地被用在确定储集层的水淹程度、剩余油分布,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特别是作为关键井的多井解释是确定剩余油饱和度新的途径之一,为剩余油饱和度预测发挥更大作用。鉴于碳氧比能谱测井在确定单井套后剩余油饱和度的优越性,采用碳氧比井作为关键井,以提升剩余油分布研究的精度。在区块常规测井资料和碳氧比测井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地质资料,并利用多井解释软件和三维地质建模软件,实现了对区块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首先,对常规裸眼井测井资料标准化,实现分层解释;其次,完善碳氧比测井解释方法与单井剩余油评价;然后,实现多井横向解释;最后利用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实现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研究。本文利用测井和地质资料,研究了大庆杏南试验区剩余油分布规律,提出并建立了多井横向解释模式,完成了区块内10口碳氧比井的测井和解释工作,对区块103口裸眼井进行了预处理,建立了泥质含量、孔隙度、渗透率、剩余油等解释模型。通过对大庆杏南试验区进行多井解释和三维地质建模分析,研究了杏南实验区剩余油在不同沉积单元以及同一沉积单元不同部位的分布规律。预测了杏南试验区储集层参数空间变化及剩余油分布,指出不同沉积单元的开采潜力,对油田的精细地质描述、新钻井位布井及合理调整注采关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