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性”建构的大众化之路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woy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性问题在文学理论中往往与世界性,现代化,全球化相对应,是近年来学界热议的话题之一。在以往的理论中,民族性是文学的基本属性,有着指向传统文化的表象和传达民族精神的内核。但通过对现代文学史上不同时期对于民族性内涵的回顾。我们发现民族性内涵的多变和不确定性。它时而作为传统文化的象征遭到西化思潮的抵制,时而成为新兴民族国家建立的帮手,成为塑造新的民族性格和精神的场域,时而又与阶级话语相结合,向民粹主义靠拢。文学的民族性的产生到底源于何时,他与其他意识形态的联系为何如此紧密,他在民族国家的构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这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在广读民族主义理论和大部分具有时代代表性作品的基础上,尝试着以归类分析的方式,对民族性的内涵与建构方式做出自己的回答。论文分三个部分展开论述。一、有关民族想象与文学的民族性这一章从民族的定义出发,辨析了民族与族群等相近意义概念的区别。揭示出民族的现代属性和建构过程中的想象特质。近代英国学者安德森将民族定义为一个被想象的、本质有限的、同时享有主权的“共同体”。而文学和其他叙事文本在民族的建构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文学与现代民族主义运动之间的亲密合作促成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和认同。而民族国家想象的建构需要也促进了现代文学和文艺理论关于民族性,民族文学的发展。二、民族性建构的经典模式文学作为民族性建构的主要场域,对于民族性的表达主要通过民族国家文学和文化民族主义两种路径。民族国家文学的主要特征是,它的叙述主题是民族和国家。常常是以一种“大我”形态出现的叙事模式。结合中国现代文学史,我们发现民族国家文学承担着对于新的民族国家的想象和对新中国合法性的论证。文化民族主义则是以文化的特殊性来来确认民族身份。它是民族精英们企图利用“文化”的独特性来确认和巩固民族文化身份的一种抗争。新时期文学中以对地域的开拓、对民族风情、民族语言文化与民间发掘为代表的寻根文学就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民族文化回归愿望。三、现在,我们在怎样想象民族?而当文学的影响日渐式微,视像化的大众传播媒介日益盛行的时代,民族性的建构基本舍弃了严肃文学作为民族性建构的阵地。而选择了能连接更多人群,传播大众文化的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作为载体。然而在新的传播方式下,民族性的建构的话语构成则更为复杂。消费文化,国家意识形态,资本逻辑与艺术精神,都在这种格局中相互冲突、相互利用和相互融合。这时的民族性建构呈现出以国家政治意识形态为主导的多种价值观念、多种社会立场、多种意识形态体系共生并存。
其他文献
本论文主要围绕“三大文化”的融合展开,而融合是内在有机联系的融合,因此本论文首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点分别进行了阐述,明确“三大文化”融合的内在根据。论文分析了“三大文化”之间内在的有机联系,用关系分析中突出重点的方法,分别从文化源泉、精神支柱和现代创新转化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各自在三大文化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文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工程投资规模的大小、水利工程的工程管理和科学运用,可以更大的发挥现有水资源的实际效益。水利工程的兴建和工程管理是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加快农业现
通过对游戏内涵和本质的探索和总结,发现幼儿园游戏教育课程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据此,进一步提出改善幼儿园游戏教育课程实施现状的有效路径:加强教师培训,解决游戏教育
城市化的根本要义是实现人口的城市化,而农民工的市民化则是达致这一结果的重要方面。本文以苏南三市四地为研究地点,引入社会融入与社会隔离两个概念,运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
<正>今年6月初,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发了首批5G商用牌照,标志着我国进入5G商用元年。可以深度集成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等科技手段的5G,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它又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本已激烈的市场竞争呈现白热化的态势,更使全球紧张的就业市场和似乎非常繁荣的经济激烈动荡。面对新的形势,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最大危机就是人力资
本文应用"资源诅咒"理论假说,通过1991—200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传导机制进行了计量检验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自进入上世纪9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市场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传统行业受到较大冲击,企业为谋求自身发展,在加强自身技术优势的同时,也加大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和期望。绩效管理是
在日常语言使用中,话语标记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它们是一些在话语中起特定语用功能的词或结构。把话语标记语从其所依附的话语中去掉,不影响该话语的语法正确性和其命题
水是21世纪的热点问题,因为目前地球上的水环境危机(由于“水质”的改变而引发的危机)日益严重,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就全球发展战略而言,不论是西方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