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渣掺合料在水泥基灌浆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xiaoqing1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磷渣是电炉法制取黄磷时所产生的一种工业废渣,排放量大且污染环境。水泥基灌浆砂浆具有大流动性、早强、高强、微膨胀的性能,广泛用于锚固、加固及修补领域,将磷渣应用于灌浆砂浆,不仅可以节约水泥等资源,降低灌浆砂浆成本,还能大规模的减少磷渣的堆放,有利于保护环境,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论文通过分析磷渣和外加剂等对灌浆砂浆性能的影响,确定灌浆砂浆的基础配合比,经正交试验进一步优化配合比,并通过现代测试分析技术对水泥—磷渣—膨胀剂复合胶凝材料的水化硬化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磷渣作为掺合料掺入到灌浆砂浆时,随着掺量的增加,砂浆的初凝时间延长,流动性提高,但早期强度显著降低。考虑灌浆砂浆对早期强度的要求,磷渣掺量不宜超过30%。2)胶砂比对灌浆砂浆的强度影响不大,但对流动性有显著影响。随着胶砂比减小(砂掺量增加),灌浆砂浆的流动性迅速降低。胶砂比范围在1/1.0~1/1.6时,灌浆砂浆具有良好的流动性,且泌水率较低。3)掺入聚羧酸或氨基磺酸盐减水剂,灌浆砂浆的流动性损失较小,综合考虑灌浆砂浆的流动性、强度发展及泌水率,聚羧酸减水剂最佳掺量范围应控制在1%左右,氨基磺酸盐减水剂掺量范围宜为1.2%~1.5%。三乙醇胺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砂浆的早期强度,且对砂浆的流动性影响也较小,适宜掺量范围为0.04%~0.05%;有机硅消泡剂掺量越大,砂浆的流动性越好,但掺量过多时,砂浆的粘度降低,出现一定程度的分层现象,其最佳掺量范围为0.2%~0.6%;纤维素醚能显著提高砂浆的粘度,改善砂浆的泌水情况,但对砂浆的强度发展有较大影响,其最佳掺量为0.025%~0.05%。4)膨胀剂是保证灌浆砂浆膨胀性的重要材料。随着膨胀剂掺量的增加,砂浆的流动性降低,流动性损失增大,初凝时间缩短;砂浆的粘度、强度、竖向限制膨胀率和钢筋握裹力提高。膨胀剂最佳掺量范围为6%~8%。5)通过正交试验对灌浆砂浆的配合比进行了优化,优化配合比为:硅酸盐水泥69%,磷渣25%,膨胀剂6%,聚羧酸系减水剂1.0%,消泡剂0.4%,纤维素醚0.025%,水胶比为0.26,胶砂比为1/1。按其配制灌浆砂浆的性能满足建材行业标准《水泥基灌浆材料》(JC/T896-2005)中所规定要求,且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6)水化热试验、XRD、DSC/TG、SEM和孔结构分析表明:水泥—磷渣—膨胀剂复合胶凝材料水化放热速率峰值低,水化放热量小;早期水化较快,初始缺陷少,膨胀或者无收缩,后期二次火山灰反应使结构更密实;平均孔径和最可几孔径较小,孔径分布优良。该复合胶凝材料性能良好,适用于配制灌浆砂浆。
其他文献
<正>众所周知,计划免疫是预防动物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针对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国家提出"强制免疫计划",由政府统一采购并免费发放疫苗(其
当今喷码打印技术呈现出高速、低维修率、人性化操作方式及智能化的趋势,而在国内,喷码机技术相对于国外还存在巨大差距,无法较好地满足生产流水线的需求和现阶段的社会需求。针
目前我国90%以上的城市采用填埋法处理垃圾。生活垃圾填埋场所产生的大量垃圾渗滤液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其水质中含有大量COD、NH3-N及重金属离子,且复杂多变,一旦进入环境,将
提出一种基于级联多电平结构,具有自平衡能力的电子电力变压器(A-EPT),其高压侧采用单相全桥级联技术,低压侧采用交错并联技术,并根据其结构特点提出一种简单有效的控制方案
阐述了电磁屏蔽的基本原理及理论计算,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电磁屏蔽材料和涂覆工艺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展望了其发展趋势,为新型电磁屏蔽材料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参考。
[目的]开发并试用心脑血管急症院前急救模拟训练软件,获取反馈意见。[方法]开发心脑血管急症院前急救模拟训练软件,采用自行设计心脑血管急症院前急救模拟训练软件评估问卷对30
金融自由化、经济全球化以及对外资银行的全面开放,给我国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既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也提供了良好发展机遇。因此,商业银行纷纷采取了各种应对措施,其目的在于提
目的探讨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睡眠状况与其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应用瑞典心力衰竭患者睡眠调查表(uppsala sleep inventory-chronie heart failure,USI-CHF)和健康调查简
本文以中国对外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首先阐述了中国对外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接着对两者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确立与不断完善。而随着开放格局逐步向内陆地区深入,也给予了内陆城市良好的发展机遇。重庆作为中西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