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四川汉族地区婚姻习俗及其区域差异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gooli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婚姻是伴随着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而产生的人类特有的行为,人们在婚姻缔结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约定俗称的规矩,这就是婚俗。婚姻习俗的内容多种多样,因时不同,因地而异。这种不同的风俗可以反映出当地社会、经济的差异。明清之际,四川地区的社会经济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经过明末的战乱,四川人口十不存一,政府被迫通过移民来巩固统治,大规模的移民在填补四川人口缺失的同时也带来了各地的文化与习俗,使得四川当地的风俗带上了移民的色彩,为四川的风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长期居住在四川盆地的汉族人民在缔结婚姻时,通常由父母作主,媒人撮合,采用六礼结为夫妇,处处体现着经济交往关系与社会学的意义。本篇硕士论文以历史风俗地理中的婚姻习俗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了清时期四川汉族社会在缔结婚姻时的一些习俗及其区域差异,并试图解析影响这些差异的因素。本文主要包含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了选题缘由及意义、概念界定、学术史回顾并对研究的重难点和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为论文的主体部分,包括第一章与第二章的内容,基本上复原了清时期四川汉族婚俗的情况,展现了婚前缔约、迎娶及婚后风俗的面貌,并通过归纳婚俗的组合特征将四川地区分为三个大区:川东川北婚俗区体现出了荆楚文化特色,川西婚俗区统一性较强,内部差异小而川南婚俗区古朴风俗较多,在这些大区下又进一步分为十一个亚区,归纳出各个亚区的特征,进而进行对比研究,找出了各个地区的区域特色。第三部分是本篇文章的有益补充,主要是对影响四川汉族聚居区婚俗区域差异的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资料的整理研究发现,这种分布特点是由自然与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多为地形、地貌、气候的影响,而人文因素主要包括移民、民族、行政区划、社会风气等。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鲜生地(冻干粉)对肝损伤模型大鼠肠生物屏障的影响。[方法】采用Pringle’smaneuver法制作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64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鲜
针对海上风电一体化安装技术中的浮运安全环节,采用海洋工程设计软件MOSES对风机运输船在浮运过程中的动力响应进行模拟分析。通过对船体及风电机组的各向加速度、位移及拖缆
GF-1国产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具有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和高光谱分辨率的优点。该研究利用GF-1卫星宽视场遥感数据,在GPS实地取样的基础上,利用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提取建
二十世纪气候变化显著的气温升高现象,深刻影响了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森林的动态。亚高山森林是全球气候变化极为重要和敏感的指示因子,研究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
设计了一个激光光斑实时监测与光路自动准直装置,能够实时监测激光光斑并自动准直激光输出方向。基于透镜成像原理,使用CCD探测器获得光斑的二维成像,并根据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微生物除铬(Ⅵ)的机理一直受到人们关注,目前有很多研究认为细菌之所以能够有效的除铬(Ⅵ)主要是通过酶促反应实现的,普遍认为亚硫酸盐还原酶在微生物除铬(Ⅵ)过程中占有主要
草地生态系统中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分配方式对于研究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循环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解黑河中游荒漠草地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分配格局,从群落和个体两个水平对黑
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的日益变化和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地区正在加大力度地实施'抢人'计划,广纳贤才,而高校对高学历人才方面的引进则表现得尤其突出。在中
为了确定小麦(Triticum aestivum)、玉米(Zeamays)根系的最优取样位置和更准确地模拟根长密度在土壤剖面的分布,在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灌浆后期,采用根钻法取样,比较了不同取样
本文以如意纹为研究对象,从如意纹的概念、起源出发,分析其形态、结构、种类,并着重探求其艺术性符号的能指功能。同时列举与其类似的民族文化习俗元素,进而探究传统文化中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