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恐惧怜悯是研究者根据对怜悯和恐惧积极情绪这两个方面的研究,而综合来的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指的是人们对怜悯这种积极情绪所产生排斥和恐惧的情绪体验。国外研究发现,恐惧怜悯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它能够有效的预测如抑郁、焦虑、自残、述情障碍等危险心理因素的产生。因此对恐惧怜悯进行定量的分析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本文旨在对美国心理学家Gilbert于2011年所编制的恐惧怜悯量表进行修订和信效度检验,以期符合中国的文化背景,并且探索中国文化背景下,中学生恐惧怜悯的总体状况。首先,本文在对原量表进行科学、准确的翻译之后,对12名中学生的进行了半结构式的访谈,根据翻译内容和访谈结果共同形成了初步的恐惧怜悯量表;然后,对524名中学生进行预测,通过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对新量表进行修订,并且根据被试中学生的反馈对量表的表述进行进一步的修改,从而形成正式的恐惧怜悯量表;再者,使用正式的恐惧怜悯量表对633名中学生进行施测,通过信效度检验和验证性因子分析,考察恐惧怜悯量表的结构效度;最后抽取四川省6个地区10所初高中的1211名中学生,进行大规模的施测,探索四川省中学生恐惧怜悯的总体状况。主要结果:(1)修订后的中文版恐惧量表有三个相对独立的而又互相联系的层面,分别是:恐惧对他人怜悯、恐惧接受他人怜悯和恐惧自我怜悯。修订后的量表删除了原量表的第7、8、9、10、38道题,保留了剩余的33道题。(2)各个分量表和总量表的一致性信度在0.746~0.920之间,探索性因子分析表明三个分量表都只抽取一个因素较为合适,各个题目在所属分量表上有中度以上(>0.4)的负荷。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发现χ2/df=2.169<5,RMSEA=0.043<0.05拟合度较好。而GFI、AGFI、CFI、IFI范围在0.886-0.925,因此本模型有效。另外,经过验证,所修订的中学生恐惧怜悯量表的信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3)四川中学生恐惧怜悯总体状况不是很理想,将近三分之一的中学生恐惧怜悯水平偏高;中学生恐惧怜悯水平在性别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在年级,家庭所在地、家庭类型、学习满意度、家庭生活水平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