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背景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在发病率、复发率方面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但由于西医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导致临床上目前多以对症治疗为主,西医至今无特效药物。而中医在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治疗本病具有一定的效果。2目的通过采集FD患者舌、面、脉象以及中医体质等数据,采用频次、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探讨FD患者的中医症候、体质类型等特征,以及分布规律,为建立和实施FD的中医治未病健康干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以期对本病的防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3方法根据FD的纳入与排除标准,本研究共纳入185例FD患者,运用“舌面脉信息采集体质辨识系统(DS01-A)”对患者进行信息采集及体质辨识分析,同时对数据结果进行频次分析、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通过舌、面、脉象和体质的分布特点分析出FD常见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及FD的体质分布特点。4结果(1)年龄、性别分布特点:185例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43.22±12.89岁,其中男性为67人,女性为118人;青年人(<30岁)为32人,其中女性24人,男性8人;中年人(30-60岁)为140人,其中女性85人,男性55人;老年人(>60岁)为13人,其中女性9人,男性4人。(2)舌、面、脉象频次分析结果(按出现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脉位适中、面色白、脉力虚、脉无滑涩特征、脉弦、苔白、苔黄白相兼、面色赤、舌裂纹、脉无弦紧特征、舌形胖、苔质薄、脉滑、舌色淡、舌色淡红、舌边尖红、脉节律代、舌形瘦、脉位沉、苔质厚、苔无、苔腻、脉节律齐、面色常色、舌形适中、舌色红、脉力中等、苔剥、舌苔少、苔灰黑、舌齿痕、脉节律结、舌点刺、脉位浮、脉节律结。(3)舌、面、脉象信息聚类结果:第1类:面色赤、苔腻、苔质厚、脉节律匀齐、舌形瘦、舌边尖红、脉滑、苔灰黑、苔剥、舌点刺,提示实热、湿阻、湿热、阴虚等;第2类:苔黄白相兼、舌色红、舌形适中、脉位沉,提示热、寒热相兼等;第3类:舌色淡、苔白、苔质薄、脉弦、脉节律促、脉位适中、脉力中等、脉节律结、脉无滑涩特征、舌形胖、面色常色,提示脾虚、肝郁、气滞等;第4类:面色白、脉力虚、脉位浮、舌色淡红、苔无、舌齿痕、舌苔少、舌裂纹、脉节律代、脉无弦紧特征,提示脾虚、气虚、虚寒、阳虚等。(4)中医体质频次分析结果(按出现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气虚质、阳虚质、气郁质、血瘀质、平和质、湿热质、痰湿质、阴虚质、特禀质。(5)中医体质聚类结果:第1类:血瘀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第2类:气虚质、阳虚质、气郁质;第3类:平和质;第4类:特禀质。体质兼夹组合: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阴虚质-血瘀质、气虚质-阳虚质-血瘀质。(6)偏颇体质兼夹倾向(兼夹组合按相关系数由高到低排):阴虚质-血瘀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痰湿质-血瘀质、阴虚质-湿热质等。5结论(1)本次研究185例FD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且以中年人为主;(2)舌、面、脉象信息提示FD病机以脾虚为主,体质以气虚质、阳虚质为主;(3)气虚质-阳虚质-气郁质、阴虚质-血瘀质、痰湿质-湿热质相关性较高,易形成体质兼夹;(4)本次研究结果建议将FD分为以下4型:脾胃虚弱(寒)、脾虚气滞、脾胃湿热、寒热错杂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