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亲属关系网络的图模式匹配方法研究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joelin07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属关系网络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婚姻关系,随着数据规模的提升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复杂性的提高,如何在亲属关系网络中匹配特定模式的亲属关系结构成为研究难点之一。关系数据库在支持复杂关系查询上已难以满足要求,相比之下图数据库针对大量结构复杂数据的存储和查询上具有明显优势。在亲属关系网络的查询中,以家庭成员组成的结构搜索是典型的图模式匹配问题。由于子图同构方法匹配描述缺少针对模式图的限制语义,在亲属关系网络中,无法依据个性化的需求匹配特定模式的图结构。本文以图数据模型对真实亲属关系网络建模,在存储方法和查询效率上分别与关系模型进行对比。针对亲属关系结构查询问题,提出限制图模式匹配方法,在查询模式图中加入对于节点和边的限制语义,丰富模式图语义描述。将限制图模式匹配方法应用到亲属关系网络中,依据人口学中家庭结构的分类标准对亲属关系家庭结构进行匹配,并对匹配结果进行分析和可视化展示。本文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1)以图模式存储亲属关系网络。亲属关系网络结构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复杂亲属关系查询对数据底层组织要求较高。本文以H省真实亲属关系网络数据为基础,结合亲属关系网络数据的语义和数据规模,以属性图(Property graph)数据结构描述亲属关系网络。分析亲属关系网络的关系模型建模方法,以图模型针对亲属网络数据建模并实现关系模型到图模型的数据存储转换。实验对比两种存储模式中复杂关系的查询方法,随着查询深度的增加,相对关系模型下表之间连接的复杂性,图模型下基于图模式的查询方式更简洁高效。(2)提出了限制图模式匹配方法。在亲属关系网络中,以家庭成员组成结构为条件的搜索是典型的图模式匹配问题。在亲属关系网络的特定亲属关系结构查找中,查询模式图的语义表述尤为重要。本文利用子图同构方法对亲属关系网络进行查询,发现查询模式图在语义表述上缺少限制语义描述,提出限制图模式匹配定义和匹配规则描述,为模式图增加节点和边的数目、类型限制语义,并对限制模式匹配规则进行了具体阐述,丰富查询图的语义信息以实现特殊结构匹配,并通过实验验证了限制图模式匹配方法的有效性和查询结果的正确性。(3)实验对比关系数据库与图数据库查询性能。以H省亲属关系网络为实验数据,分别实现关系模式的存储和图模式存储。在两种存储模式下,针对相同规模亲属关系网络数据,以相同查询目标进行查询方法的比对以及查询效率的评估。实验结果表明,以图模式存储的数据查询效率优于关系数据库。(4)将限制图模式匹配应用于亲属关系网络的家庭结构查询。为了实现家庭结构的模式匹配,扩展亲属关系网络,添加家庭户节点以及人与户之间的关系边,利用人口学中家庭分类的标准,分别对核心家庭、直系家庭、单亲家庭构建相应的模式图,根据限制模式图匹配规则,在亲属关系网络匹配中进行查询,并对结果的准确性进行评估。
其他文献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农田水利建设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诸如水利设施不完善等,严重损害了水利工程的实际使用价值。为了实现小型
在当今的社会发展趋势中,人才是最具有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而绩效考核是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在控制并考核员工工作情况后,可以得到准确的反馈信息,让事业单位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迅速发展,近年来,氮磷污染越发严重,过量的氮磷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对环境状况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控制污水中氮磷的含量成为环境工作者研究的热
2009年9月18日,第三届百年建筑优秀奖的项目颁奖晚会在北京前门建国酒店召开。北京东方华太建筑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出品的空港企业园,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人性化关怀荣获百
为利用多尺度信息重建超分辨率图像,提出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的图像超分辨率重建算法。算法利用不同尺度的卷积核提取图像特征,为图像重建提供不同大小的邻域信息;用瓶颈层融
为了研究深冷处理后GLC多层薄膜界面结构及结合强度的变化,采用非平衡直流磁控溅射技术,在W9高速钢上沉积了含GLC功能层、Cr/C梯度层及Cr底层的类石墨碳多层薄膜,厚度约为4μ
介绍热带观果花卉黄金果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规范化栽培技术,旨在为黄金果生产实践提供技术支持。
张宗伟同志撰写<黄正甫刊本<三国志>非今见<三国演义>最早刻本>(见<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第1期)一文与笔者商榷,提出了与笔者1994年发表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上的拙文<黄正甫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教育界出现了一个新的主题词,它就是新课程。新课程将改写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从根本上推进素质教育。2002年4月28日,教育部召开了基础教育实验工作电
素质教育的宗旨在于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课程改革是为素质教育服务的,然而,迄今为止,这一目标仍未实现。因此,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