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官僚理论视角下村干部“政策变通”行为研究--以鄂东南F村低保政策为例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1984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变通”广泛存在于经济社会各领域,尤其是基层治理和政策执行实践中。社会学、组织学、政策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都对“变通”开展了具体研究,其研究成果为我们理解“变通”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但也体现出某些不足之处,其一,较多关注政府组织的“变通”行为,而对村干部群体的变通行为注意力不够;其二,较多关注改变目标的“政策变通”行为,而相对忽视手段或形式上的“政策变通”行为。本文以鄂东南F村低保政策执行为例,主要研究村干部“政策变通”行为为何发生的问题。  基于对F村低保政策执行情况的考察,本文陈述了村干部“政策变通”行为的具体形式,包括区分政策对象、采用权宜性手段、调适政策内容、简化政策程序等,从根本上来说,这些“政策变通”行为并未改原有的政策目标。  本文引入街头官僚理论,其核心观点是,为缓解工作压力,街头官僚运用自己的自由裁量权发展出一系列应对策略,在一定意义上,街头官僚的这些策略行为与本文关注的“政策变通”行为是一致的。结合街头官僚理论,本文提出分析村干部“政策变通”行为发生逻辑的思路,即从工作压力、自由裁量权和村民特征三个角度探讨村干部“政策变通”行为发生的逻辑。研究发现,(1)多重工作压力是村干部“政策变通”行为发生的内部根源。政策文本统一性与乡村社会场域的多样性存在矛盾,给村干部带来了一种“情境压力”。组织资源的短缺,包括人力、财力、时间等,给村干部带来了资源压力;多重压力之下,村干部将“政策变通”行为视为一种策略性选择。(2)自由裁量权使村干部“政策变通”行为成为可能。政策文本的模糊性和相对于上级政府(主要是乡镇政府)的信息优势地位赋予了村干部相当程度的自由裁量权,使其“政策变通”行为具有合法性基础。(3)出于对国家权威的服从及特殊的经济理性观,村民缺少监督村干部行为的能力与动力,形成了监督软化的局面,这种局面在一定程度上默许了村干部的“政策变通”行为。  另外,本文从村民和政府两个主体出发,简要地分析了村干部“政策变通”行为的社会后果,认为村干部“政策变通”行为使村民的政策受益水平和政府的基层治理效果得到保证。
其他文献
社区矫正假释犯是指已经在监狱内执行部分刑罚(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剩余刑期在社区执行的罪犯。随着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社区假释犯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从目前试点工作
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这一观点是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首次提出的,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又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新农村建设以形成城乡一体化格局的战略任务,为农村社区的建设与
市场与经济增长是依伴关系。不管是工业、农业还是其他产业的发展,都需要通过市场这一渠道实现经济增长目标。地理环境、文化宗教、制度、人力资本等都能够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本文利用对重庆、台州、宜昌1071位公众的调查数据的研究,分别从对科学的喜爱、科技观、对科技的兴趣、对技术争论的关注度四个方面描述了公众科技态度的现状,并建立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公众科技态度的因素。研究表明,有70.3%的公众喜爱科学职业,公众对科学技术发展持积极的态度,认可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公众的环保意识比较强,公众对科技的兴趣和技术争论的关注度比较低。通过二元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