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朱夏先生活动论构造历史观为指导,利用横穿苏北盆地和南黄海地区的36条长约8000km地震剖面、4口测井资料以及86口钻井分层资料、结合前人的野外露头研究资料、成果和重磁电资料,将苏北、南黄海地区、苏南地区以及江南隆起区作为一个整体,采用由陆及海、由露头到盆地、由浅部构造到深部构造、由定性到定量的研究方法,对下扬子地区中古生界构造进行了系统的几何学、运动学的分析及定量的平衡剖面模拟。
通过对下扬子地区区域构造、地层、沉积等地质特征分析认为,自晋宁期以来,在区域动力构造背景控制和作用下,下扬子地区至少经历了六个期次构造事件的改造作用,即:加里东期(Z2—S)单向挤压构造作用;海西期(D—P1)稳定构造作用;印支—早燕山期(P2—J2)挤压推覆构造作用;晚燕山期(J3—K1)左旋走滑构造作用;早喜山期(K2—E)伸展构造作用;晚喜山期(N)右旋走滑构造作用以及反转构造作用等。
通过对下扬子地区中古生界构造的几何学特征研究认为,以志留系滑脱面为界,下古生界(Z2—O3)构造变形简单,主要的构造样式为宽缓的褶皱;上古生界(S1—T2)构造变形复杂,其挤压构造样式比较发育,表现为挤压褶皱构造、基底卷入型压性断块和冲断构造,尤以逆冲推覆构造最发育,并表现出对冲的构造模式,大致以长江为界,北侧主要表现为由北向南的逆冲推覆构造,而南侧则主要表现为由南向北的逆冲推覆构造。根据其构造变形程度的不同,将下扬子分成四大构造变形区:苏北叠瓦推覆区、苏南滑脱推覆区、皖南浙北冲断褶皱区和江南推覆隆起区。
通过对下扬子地区中古生界构造的运动学特征的分析认为,对研究区构造和沉积起主要控制的大断裂为江绍、球川—萧山、马金—乌镇、江南、滁河、郯庐,它们主要形成于加里东期,印支—早燕山活动最强烈。平衡剖面模拟结果表明,主要的构造变形作用发生在T3~K1(印支—燕山期),其改变了中古生界地层的分布格局,造成了海相地层残缺不全,使得中古生界构造面目全非。
印支期以来的构造活动影响相对较弱的地区是寻找中古生界海相油气勘探的主要领域和突破口,特别是南黄海中央隆起和沿江对冲向斜带是值得重点关注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