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玉诗歌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05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群玉是晚唐诗坛上一位有创作实绩同时又有创作特色的诗人。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浪漫感伤的湘楚文化成就了他,其诗歌内容融个人坎坷和晚唐时代灾难于一体,疏淡清美,自成体格。然而,长期以来,李群玉及其诗作并没有得到研究者应有的注意,学术界缺乏对其全面深入的研究。因此,将李群玉诗歌放到晚唐时代、地域、人文背景中予以系统的观照和研究,无疑是必要的。本文回溯李群玉生存的文化时空,从整体上审视其诗歌创作活动:在探讨诗人心态和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其诗歌的双重情感内涵,进而考察李群玉诗歌在意象、风格形成等方面的艺术个性,探求其诗歌在晚唐诗坛的典型意义,以期较客观而全面地展示李群玉诗歌创作的成就。在研究方法上,运用中国传统诗论和诗歌品评方法,并尝试结合心理学、文化学的方法品评和研究诗歌文本。 一、系统地对李群玉诗歌进行了分析。在文史结合的基础上,从探讨李群玉在晚唐时局中的心态入手,分析了在晚唐前期—这个唐帝国大厦即将倾倒的特殊时局中,下层文人李群玉在仕途坎坷、恨别羁旅中的愁怨苦志意绪及其对闲适超逸的审美人生的追求,揭示其愁怨堆积而又执著仕途,沉郁苦闷而又闲适超逸,于多重矛盾中构成的复杂心理和多重性格,并将其现存诗歌的主要内容按题材概括为山水纪行诗、怀人送归诗、咏史怀古诗三大类,指出其中以山水纪行诗所占比重最大,近总数的一半之多。在此基础上,对李群玉诗的情感内涵分别从情感的历时向度和共时向度上予以把握,并分析了其诗歌的艺术特征。最后结合李群玉诗歌,对已经达到高峰的山水诗和正在萌芽的词体的发展上予以关注,概述了李群玉诗在晚唐诗坛的意义。 二、充分展示了李群玉诗歌的创作特色。基于李群玉复杂的心态及其生活的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首先分析了其湘楚文化滋养下的文化个性和具末世文化情感的诗歌,通过运用分析心理学的方法分析得出结论:李群玉诗歌情感的原型模式就是对以屈原、宋玉和庄子为代表的湘楚文化及其“诗性思维”方式之认同;李群玉的诗歌作品,就是对以迁谪和隐逸为主题的湘楚文化的反复吟咏和“诗性思维”方式的运用和再创造。接着从情感的共时向度上,对其诗歌所呈现出与晚唐末世情感的一致性进行了分析。然后选取了李群玉诗歌中最能体现其湘楚文化特质的神话意象,以及表现其羁旅漂泊人生的自然意象,运用意象分析及原型文化的理论进行了文化阐释和审美内蕴的分析,其诗歌艺术风貌表现出孤冷素艳、幽美深婉与清旷明丽、恬淡自然并呈的二重意趣。最后指出,其诗歌的意义不仅在于其山水纪行诗给晚唐山水诗融合了新机,而且他的部分诗歌,也在审美方向和表现内容上,对词这种新体裁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其他文献
二月河的“落霞系列”长篇历史小说既具备“史诗”品格,又呈现出“平民化”的特质、雅俗合流的审美倾向,因此广获推崇,构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历史文学创作高潮中一种特有的
在传统语言理论中,反语常常作为一种修辞现象受到修辞学家和文学批评家的关注和研究。随着语用学、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反语也越来越受到哲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
本文是对衢州九华话的首次调查。文章运用田野调查法,以《方言调查字表》(1981)为主要调查材料对衢州九华话进行实地调查,着重研究了九华话的声、韵、调系统,发现以下主要语音特
本文以当代报纸体育报道标题语言为研究对象,在描写的基础上,结合统计、对比、分析等方法,力求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对当代报纸体育报道标题语言作一个
1920年代尤其是五四时期是激烈的反传统主义的时期,也是新旧道德斗争最为激烈的时期。中国现代作家一方面以西方理性精神为武器来反对传统伦理道德,另一方面却又因明显的功利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