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我国传媒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制约传媒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中国传媒产业化进程的首要限制就来自于体制,体制的局限伴生出传媒经营等其他方面的许多不足。如何脱离旧体制框架,走出一条自我改革、对外开放和良性发展的道路,成为摆在我国传媒业发展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自从党中央提出文化体制改革以来,关于传媒体制改革的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而在其研究路径方面,大致存在着两种方式:一种是从政府与市场的角度出发研究其策略,另一种则是站在社会的角度探讨其出路。 本文引入公民社会的相关理论,基于政治学中的社会三分法,在分析传媒与政府、市场、社会关系的基础上,指出政治社会、经济社会、公民社会应当建设其各自对应的传媒形态。本文以三个社会的架构来考察我国当今传媒的体制,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对应于政治社会的政治媒体以及对应于经济社会的商业媒体,但是缺乏对应于公民社会的公共媒体,所以,本文提出应当以公民社会的视角来观照当今的传媒体制改革,进而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公共媒体的新体制,在这里,大众传媒具有民间组织的功能,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领域,具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独立性、自愿性等基本特征,这也正是公民社会这一视角的独特价值所在。 本文以传媒体制改革为研究对象,以公民社会为视角,借鉴政治学、社会学的相关概念,主要从宏观层面来探讨我国当今传媒体制改革的症结、出路与未来格局,指出了建设对应于公民社会的公共媒体新体制的必要性,并分析了这一新型媒体的职能任务特征、自身的运营模式及管理模式等,试图找寻到当今传媒体制改革的新出路。 本文共分六个部分,由引言、结语和四章主干组成。本文的核心内容就是从公民社会的视角,来深入探讨传媒体制改革:在导入“公民社会”概念的基础上,分析改革开放与中国公民社会的形成历程,进而分析公民社会与传媒角色的关联,得出传媒属性与政治社会、经济社会、公民社会的关系,最后探讨公民社会的建构与传媒体制改革之间殊途同归的关联点与突破点。 第一章为引言,简要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研究价值、目的和意义,在对相关的大量文献进行研究综述的基础上,指出本文的研究对象,阐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给出本文的研究框架。 第二章着重分析公民社会的内涵与意义。首先引入“公民社会”这一政治学概念,剖析公民社会的内涵;接着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公民社会发展的历程;最后分析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及其对治理的意义,探讨公民社会与善治的关系,并指出传媒是其中的重要一个环节,不可或缺。 第三章着重分析公民社会与大众传媒的关联。在传媒角色定位的问题上,引入公民社会的视角加以分析;在分析公民社会与传媒角色定位关系的基础上,指出公民社会是当前传媒体制改革的重要社会维度;最后分析公民社会建构与大众传媒的关联点,促使二者共同进步。 第四章着重分析传媒体制改革的现状与症结所在。基于公民社会的视角,通过比较研究,探讨媒体组织的属性归属,进而得出传媒产业的属性归属,从而得出传媒属性与政治社会、经济社会、公民社会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当前的传媒体制改革的症结所在。 第五章是全文的重点所在,从宏观上全面分析探讨公民社会视角下的传媒体制改革。首先分析了公民社会这一视角的独特价值,接着通过这一视角探讨大众传媒的价值定位,进而指出公民社会视角下的传媒体制改革何去何从,最后得出我国当今传媒体制改革与公民社会建构殊途同归的重要关联点,以指引当今的传媒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走向成功。 第六章为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指出论文的不足,并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本文采取文献分析、关联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将政治学中的公民社会这一概念引入到当今的传媒体制改革中,旨在探讨公民社会与传媒属性的关系,进而探讨公民社会与传媒体制改革的关系,在厘定其关系的基础上,探讨公民社会视角的独特之处对于当今传媒体制改革的价值所在,本论文的逻辑立论点即是建构于此。 目前,学界和业界对传媒体制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媒与政府和传媒与市场的关系方面,普遍认为这二者是传媒体制改革的关键问题,但是基于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这一视角下的研究却仍然付之阙如,本文就是从这一视角来探讨传媒体制改革的出路,从而开拓一个新的研究视角,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