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党的十八大的召开至党的十九大的闭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进程的一项重要举措,在五年多的时间中成为了弘扬人民民主的一种重要民主形式,并在党和国家的顶层设计中,开始了协商民主的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与此同时,学术界对协商民主的关注也越来越多,研究方向更加细化,研究内容也更加深刻,为协商民主的更好发展建立了强大智库。但是,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也面临着更多的危险和挑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定人民立场,贯彻好群众路线,密切党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化解风险、保持稳定的必然选择。在这种背景下,开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人民性研究,就是要探讨人民性在协商民主领域的集中表现和现实问题,从而发挥好协商民主作为党在政治领域的群众路线作用,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做出贡献。首先,明确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人民性的概念内涵。由于本文是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体视域中探讨人民性问题,因此,选择从解析协商民主的概念内涵出发,以梳理人民性的内涵演变为基础,具体阐释了人民性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的概念考量,并论证了人民性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地位。其次,梳理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现人民性的历史演进。按照革命、建设、改革和新的历史条件的时间逻辑,将协商民主的发展历程与其实现人民性的历程相结合,依托不同历史时期的协商民主的不同形态表现,反映了人民性在协商民主中的萌芽、探索、推进和发展状况,总结了人民性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的发展历程。再次,强调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现人民性的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以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和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三个角度为切入点,对协商民主实现人民性在政治、文化、社会等多重领域的意义价值做了阐释,这是明确研究意义的重要来源与深刻反映,为后文描绘现实图景和建构方案奠定了价值基础。复次,描绘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现人民性的现实图景。这一部分主要由三方面构成,一是,分析了人民性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各具体协商渠道中的现实反映;二是,具体总结了协商民主实现人民性的现实难题,这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人民性反映人民立场、人民观点,协商民主实现人民性表现在其合民之力、聚民之智、代民之言、解民之忧和落民之实过程中,而渗透在这些方面的现实难题则主要集中在制度略有不严、参与略有不足、程序略有失范、服务略有不细和公开略有失效中,亟待解决;三是,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角度简要分析了制约协商民主实现人民性的现实因素。最后,构思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现人民性的总体方案。首先明确了协商民主实现人民性的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整个方案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协商民主实现人民性的双重路径,即主体优化层面的改善党的领导、拓宽有序参与、提升服务质量,以及客体建构层面的完善制度建构、协同规范程序、创新媒介平台,以上两种实现路径代表了两种发展思路,共同促进着协商民主实现人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