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名老中医临床诊疗经验研究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baodong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药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工作是一项关系到中医药命运的长期的系统工程,是中医药界当前面临的首要任务。发掘、整理、继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并加以深入研究、推广应用和发展创新是保持中医药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的前提和保障;是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及中医药学术健康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也是打造名医,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重要途径。医案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历代医家临证过程中学术思想的体现,是中医理论不断发展的摇篮。医案不但保留了医家的临床经验,还提升了中医理论,拓展了临证思维,丰富了中医治法,补充纠正了理论著作的不足,更增强了实用性,并且渗透多种学科,如地理、物候、人文社会等知识,这些都不断启迪后学,指导临床,为中医的延续和传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近代名医张山雷所言:“多读医案,绝胜随师侍诊,而相与唔对一堂,上下议论,何快如斯!”指出医案学习在临床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医案基本阐述了医家个人学术观点、诊疗风格、用药特点、流派思想,通过医案的整理,可总结医家的临床诊疗特点。正如清代周学海言:“宋以后医书,唯医案最好看,不似注释古书之多穿凿也。每部医案中,必有一生最得力处,潜心研究,最能汲取众家之所长。”  中国自古以来地域辽阔,地方之间的气候、民俗差异巨大,文化传统、学术渊源向有南北之分。医学之上,黄帝内经早有“异法方宜”之论,自金元以来,学派林立,各成一家之言,中医学术争鸣蔚为大观。岭南地区,方殊俗异,中医学术不尚虚谈影响之论,唯以实用为旨。理论著作较少,而民间中医信仰基础特别厚实,全赖于此。整理广东名老中医这一群体的经验与共同特点,有助于继承与发扬广东中医这一优良学术传统。  南粤医林,名医辈出,1978年1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刘赤选等67人以“广东省名老中医”称号,这批名老中医大部分已离开人世,其余健在,皆登上寿。他们的医案,除个别出版了个人医案专著外,大部分淹没在全国名医医案和期刊论文中,甚至有些尚未公开发表。广东名老中医医案是岭南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从这批老中医的医案中,总结具有广东特色的临床诊疗特点,是本课题要解决的问题。  本课题从以下二个方面研究:一是广东省名老中医简介。以197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名老中医”名单为主要依据,整理了41位名老中医的生平简介与学术特点,其中广州地区22位,其他地区19位。资料来源主要是期刊论文和相关论著,整理思路是建立名医个人档案数据,以期归纳、总结每位名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特点。每位医家的介绍内容包括:名医简介、学术思想、最擅长治疗的疾病、最擅长应用的药物、最擅长应用的方剂(包括自拟方)、最擅长使用的特殊疗法。二是总结广东省名老中医这一群体的整体临床诊疗特点,突出具有岭南特色的内容,主要从治未病、常见病临床诊疗和急危重症救治三方面进行总结,旨在弘扬其岭南中医学派的学术精神,使其更好的为广东的医、教、研服务。研究认为,广东省名老中医群体具有以下共同学术特点:一、广东省名老中医“治未病”重在脾胃。未病先防,顾护脾胃;既病防变,补养脾胃;病瘥防复,调养脾胃。二、常见病临床诊疗特点可以归纳为:精研经典,融汇古今;奇难杂病,洞察病机;重视脾肾,善用南药;贯通伤寒温病,长于治温;食疗同治,内外结合;善治急、顽、重症。三、广东省名老中医在救治急危重症方面具有以下特色:注重实践、勇于创新;辨证救治,执简御繁;岭南温病,独具特色;内服外治,草药济众;继承传统,敢为人先。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领导干部必须时刻清楚这一点,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严格自律。”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对全党发出的告诫,也是对各级领导干部莫把公权当特权的警醒。  特权,简言之就是排斥多数而由少数人独享的权力。善除恶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问题从源头抓起,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治理。  要“耐得住”。对领导干部而言,从走上工作岗位那天
民国时期是中医教育史上至关重要的一个历史时期,正是民国初年“癸丑学制”的出台使中医界认识到中医教育近代化的紧迫和必要,从此逐步改变了中医从业者的出身门径,并最终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