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故溶新化俗为雅——论汪曾祺的“高邮故事”

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shuai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汪曾祺以高邮为背景的小说集中体现了其文学成就。但在以往的研究中,这些小说或者只是作为汪曾祺整体研究的一个部分,或者将其中的小说作为呈现汪曾祺小说整体风格的个案,却少有人对“高邮故事”做专门的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未能突显“高邮故事”在汪曾祺小说创作中的重要地位与艺术价值。本文力图另寻新路,运用文本细读、比较分析、传记研究、原型批评、民俗解释、互文研究等方法,从新的视角切入,追寻其发展演变的轨迹,梳理作家的叙事智慧和语言策略,揭示含藏的民俗意蕴,为汪曾祺小说的阅读提供新的诗意阐释,为当代小说创作提供新的精神资源。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全面梳理“高邮故事”,从历时性的角度追寻发展演变的轨迹,折射“高邮故事”的文学史意义;  二、运用“互文性”理论,对读高邮小说和高邮散文,发现“高邮故事”中真实与虚构的精妙处理和对“故乡记忆”的审美超越,总结汪曾祺独特的艺术趣味与叙事智慧,为汪曾祺“小说是回忆”的叙事观念作出新的美学阐释。  三、民风民俗的描写是“高邮故事”最突出的艺术特征,富有地域文化色彩的仪式、节日和饮食等的描写贯穿“高邮故事”,弥漫出浓厚的生活意味与乡土气息,构成一幅幅美妙的风俗画卷,彰显出深厚的文化意蕴。尤其那些具有隐喻象征色彩的意象,如水的意象,钟声意象,荸荠庵意象,晚饭花意象等组成的意象群,不但风俗意蕴深厚,而且强化了“高邮故事”的诗意色彩与审美意蕴。  四、汪曾祺深厚的传统文化涵养以及对语言艺术的毕生追求,使其“高邮故事”充分发挥汉语言含蓄蕴藉、意在言外的象征暗示功能,声画昭精、墨采腾奋,既能以故溶新,又能化俗为雅。这种语言策略彰显出汪曾祺卓越的语言天赋和美学追求。  五、汪曾祺继承和发展了鲁迅、沈从文的文学传统,其小说观念有一定的共通性,他们的某些作品有着强烈的“互文性”。
其他文献
温庭筠被尊为“花间鼻祖”,专力填词,确立了词香软的艺术风格,完成了民间词向文人词的过渡及在词的体式、特性方面的规范作用。本文在前人深入研究温庭筠词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
学位
清王朝的统治逐渐稳固后,程朱理学又一次被最高统治者理性地选择为官方哲学。广大的下层人民,尤其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女性的正常欲望受到压抑,命运悲惨。晚明时期,思想界曾掀
近日,华南农业大学国家荔枝龙眼管理体系教授姚丽贤、泸州市农科院专家刘海燕到潮河调研龙眼种植,县农林局、镇相关人员陪同调研。调研组一行先后来到后湾村、王庄村、唐寺村
20世纪的中国文学,在促进人的精神解放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五四”时期倡导科学与民主,文学起到了开发民智的作用;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再次进入启发民智的新时期,“文革
近日,備受关注的中科院研究生被高中同学杀害案开庭。去年6月14日,中科院研二学生谢某为来京的同学周凯旋接风洗尘。谁也没想到,“接风宴”变成“送命餐”,周凯旋为何痛下杀手,他的杀人动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学霸”的世界很易碎  据了解,周凯旋高中时堪称“学霸”,只是谢某上大学后后来居上了。周凯旋大一退学复读,一年后还是没有考上清华北大,大学毕业后也没能继续升学。周凯旋说他和谢某在两年前的同学聚会
期刊
●倾诉一:  “我们从选择结婚日子,到举行婚礼的地点、双方出资的份额都是双方父母决定的。婚后,每次我俩起纷争,如果让双方父母知道了,就会不断打电话来协调,甚至要举行六方会议。如今女儿已经六岁了,他们还是这样,我们根本就没有自己的生活。”  ●倾诉二:  “我刚结婚一年,公婆对我不错,但却总爱参与我们的生活。比如,婚后我们打算再买一处房作为投资,他们知道后表示反对,怕惹他们不高兴,就不买了;新房装修
期刊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告,要求修订牛黄解毒制剂说明书,明示“婴幼儿、哺乳期妇女、孕妇禁用牛黄解毒制剂”。那么,究竟该如何正确服用牛黄解毒制剂呢?  依然是广泛应用的好药  修改药品说明书,不意味着药品有问题。不能否认,牛黄解毒制剂确确实实是一类好药,在数百年的用药历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牛黄解毒制剂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可用于口疮、胃火亢盛所致的口舌生疮、疼痛剧烈、反复发作,口干喜饮、大便
期刊
张贤亮小说研究历年来一直囿于文本分析,而缺乏时代背景下的研究。本文试图结合文本分析与时代研究,结合作家个人心灵史和时代的思潮变迁,来阐明张贤亮小说产生的原因。  
扬雄是汉代最重要的辞赋作家之一,他和司马相如、班固、张衡并称汉赋四大家,在汉赋的发展史上是承前启后的人物。如果说枚乘的《七发》将汉赋与楚辞体分开,并显示自己的独特
自古以来,医家对服药时间是特别讲究的。清代著名医学家徐灵胎曾讲:“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古人在几千年的实践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有关服药时间的经验,如食前服、食后服、平旦服、临卧服、间歇服等。  服用中药的时间需根据病情、药物功效和其他一些具体情况来决定。《神农本草经》曾提出:“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