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词语研究的历史源远流长,最初的新词语研究可追溯至上世纪的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进入90年代后,前人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以意义研究为中心,主要有以下几个角度:概念与词语的关系角度,语域角度,修辞角度。其次,结合语言学理论的成果,用认知隐喻理论对新词语的生成进行解释。再次,注重定量分析,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对新词语的面貌进行描述。尽管前人研究涉及广泛,但仍有不足,如:对新词语的解释停留于词义或语素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这样的传统框架;借鉴全新理论进行解释时通常是举例式的,而少有全面的统计;而在计量统计中,新词语的范围往往又过大,缺少一段时间内对新词语的全面观察。有鉴于此,本文的研究思路如下:在语料选取上,本文以最新的新词语词典为研究对象,全面考察2000——2006年间在报章中高频使用的新词语;在借鉴语言学理论方面,本文尝试从传统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两方面对新词语进行解释,包括其构造类型、创造机制、发展变化等,试图在解释与预测方面取得突破;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共时与历时,动态与静态,描写与解释,分析和归纳相结合的方法。在词汇的具体研究上采用定量分析,对所收的新词语作多角度的穷尽式的数据统计,力求作到科学的全面描写。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以下几方面有所补充:1、2000——2006年间的新词语在构造方式上基本遵循原有框架,以语素合成为主要类型;词性分布上,名词所占的比例较以往高出很多;语素的活跃度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出现频率较高的语素10例中只有2例与之前的研究相同。2、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原型范畴理论、隐喻理论、心理空间及概念合成理论解释新词语的创造过程、新义词、修辞转化、借音造词、新词语的语义合成等现象,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与解释,从而揭示人类创造新词语的认知心理以及具有民族特征的文化心理。3、在数据分析和理论解释的基础上对新词语的发展进行预测,其中包括同义词竞争、潜词显现的个案分析和未来新词语整体面貌的预测。总体的思路是:“描写——解释——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