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殖酵母Sap1蛋白质在DNA复制起始中的功能研究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kiss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切生物生长繁殖过程中,基因组完整和准确的复制是维持其基因组完整性最重要的步骤。在真核生物中,为了保证这种精确的复制,生物体发展出了一套精密的调控系统,以使得在一个细胞周期中,生物体能够在其母细胞染色体数以万计的不同位点起始复制,且在一个细胞周期中仅起始一次DNA复制,以维持遗传物质的稳定性。   真核生物DNA的复制可以划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复制源的选择及pre-RC的组装过程;第二步是复制源的激活以及DNA复制的起始,在DNA复制的起始和调控中,pre-RC的组装是最重要的步骤,在late M/G1期,ORC募集Cdc6/Cdc18,Cdt1到复制源,进而募集Mcm2-7到复制源组装成pre-RC结构,在CDK和DDK蛋白激酶的作用下激活pre-RC并募集DNA聚合酶等其他复制因子而开始DNA的复制,同时pre-RC组分在DNA复制起始之后迅速失活或降解以防止在下个G1期到来前的再装配。尽管在各种生物中都有许多研究支持,然而这个DNA复制起始过程中许多精确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最近,在芽殖酵母中,使用纯化的ORC,Cdt1,Cdc6,MCM完成了pre-RC的组装,然而,体内蛋白质的浓度可能不同,而且在其他物种中,尚未能在体外用纯化的蛋白质完成上述组装过程。这提示着可能有其他尚未被发现的DNA复制起始蛋白质的存在。   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裂殖酵母中的一个必需蛋白质Sap1,能够结合到复制源ARS3001中的必需序列Δ9。Sap1蛋白质最初因其在裂殖酵母细胞结合型转换中的重要作用而被发现,随后的研究表明Sap1蛋白质是维持裂殖酵母细胞生存所必需的蛋白质,而它已知的功能并不能解释其对细胞生存的必需性。通过对sap1基因随机突变进行温度敏感筛选得到一个Sap1蛋白质的温度敏感株Sp-dk1-saplts5,BrdU免疫荧光染色分析及脉冲电泳的实验表明它在限制温度生长时细胞周期阻滞于S期,通过对缺失型孢子细胞周期的进一步研究发现,Sap1对于细胞从G1-S期转换发挥重要功能,并且只作用于DNA复制起始阶段,而不在延伸阶段发挥功能。在DNA重复复制的YMF234-sap1ts5菌株中,Sap1蛋白质的失活可以抑制因Cdc18高表达而引起的DNA重复复制,而Cdc18的高表达也弥补了Sap1蛋白质失活时DNA复制的缺陷,表明Sap1与Cdc18在功能上可能的相关性。通过检测在正常细胞G1期和DNA重复复制的YMF234菌株中各pre-RC组分在Sap1蛋白质正常和失活条件下分别募集于染色质的含量,表明当Sap1蛋白质失活时,影响了Cdc18募集于染色质的过程,进而影响了正常的pre-RC组装。进一步的体外pre-RC组装及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表明,Sap1可以募集Cdc18到复制源,免疫共沉淀实验表明Sap1和Cdc18存在物理相互作用。对裂殖酵母中30个复制源复制起始效率的检测中发现,在限制温度下温度敏感株Sp-dk1-sap1ts5的复制起始效率在这30个复制源上都得到了很高程度的抑制。因而在裂殖酵母中,Sap1通过募集Cdc18到复制源进行pre-RC组装而在DNA复制起始中发挥重要功能。Sap1是裂殖酵母pre-RC组装中新发现的复制起始蛋白质。
其他文献
直系同源基因是指从单个祖先基因垂直遗传下来的基因,即与物种分化( speciation)相联系;旁系同源基因是指由于基因重复(duplication)而产生的基因。一般认为,直系同源基因拥有相
随着电子信息的飞速发展,视频目标跟踪技术无论在民用还是军事上都获得了普遍的应用,如智能视频监控、人机交互、机器人导航、医学诊断以及精确制导等方面。本文广泛地分析了
期刊
水环境内某些环境激素超过了环境容纳量而积聚,但是常规的污水处理不能有效去除这类污染物,严重威胁区域生态和居民健康。已有很多研究报道了地表水或地下水内某些环境激素浓度
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是由脑垂体嗜酸性细胞分泌的单链多肽类激素,一般由173-191个氨基酸组成。GH具有广泛的生理功能,可以显著促进个体的生长发育,如体重和体长的增加、
水稻(Oryza sativa Linn.)和玉米(Zea mays Linn.)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谷类粮食作物。为了解决世界粮食问题,近年来国际水稻研究所提出了C4水稻工程,拟通过引入C4光合机制改进水稻内
实时电路重构,就是在电子系统的工作状态下,动态改变电路的结构。在可重构系统中,硬件信息也可以像软件程序一样被动态调用或修改。这样既保留了硬件计算的性能,又兼具软件的灵活
1998年Ebbesen等人首次报道了光波透过金属薄膜上的亚波长孔径阵列时会产生超强透射现象。此报道吸引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使得对于金属孔径透射特性的研究迅速成为亚波长光
期刊
组蛋白由2倍体的H2A、H2B、H3和H4组成,通过游离于核小体外的N端,调节核小体排列结构,从而调节基因表达。研究表明,组蛋白N端存在大量复杂的翻译后修饰(如磷酸化,乙酰化和甲基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