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提升我国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长期以来,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使得我国城乡之间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存在明显差距,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既会影响社会公平目标的达成,也会影响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为此,中央及各地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系列支持政策与保障措施,从人、财、物等方面共同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接受义务教育不仅可以使受教育者本人受益,也将使全社会受益,因此政府理应承担更多的义务教育责任。 2012年,安徽省被选作为教育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省份,由此明确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阶段性目标:2012年,全省50个县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到2015年,全省80%的县;2020年,全省105个县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为保证目标实现,近年来,安徽省政府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出台了多项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尤其是在财政政策方面。但政策实施效果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地研究和探讨。本文通过中央及安徽省相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政策的梳理,对安徽省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政策实施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针对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讨影响政策效果的因素,最后提出完善当前财政政策的相关建议和措施。 本文主要内容共分为五个章节: 第一章为导论,主要概述当前论文题目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研究的意义,以及本文的文献综述和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章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具体阐述了教育公平理论、财政分权理论以及统筹城乡发展理论。 第三章从中央和地方,主要是安徽省两个层面,梳理了当前为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财政政策与措施,主要包括促进城乡义务教育投入均衡的财政政策,以及促进城乡义务教育过程均衡的财政政策两大方面。 第四章针对安徽省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政策实施效果进行实证分析。认为:(1)安徽省城乡中小学教育经费配置不均衡,差距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相关促进均衡发展的财政政策的实施正在不断地缩小;(2)安徽省针对城乡中小学办学条件而出台的财政政策,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但差距仍然较大;(3)安徽省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的生师比虽然不断下降,但城乡中小学在教师学历结构上的差距仍然较大。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影响政策效果的因素。 第五章,基于上述理论梳理与实证分析,对当前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效果做出基本判断:安徽省向农村倾斜的财政政策对于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但促进城乡办学条件及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各项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不显著。由此,笔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安徽省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与措施,即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落后地区优先配置教育资源、创新城乡教师资源的配置制度、加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社会监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