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入射地震波引起的动应力路径理论与数值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tho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震作用在土中产生的动应力路径对研究岩土体在地震灾变中的力学特性演化至关重要。土动力学中常沿用Seed的简化方法将地震视为垂直入射的剪切波,采用刚性地基模型估算地震动应力。近年来强震频发,具有显著斜入射特点的地震波产生的动应力路径特征尚不明确,并且地震波中P波作用不可小觑。本论文基于波动理论,通过数学推导、参数分析以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探讨了斜入射P波、SV波产生的动应力路径的形式及其影响因素敏感性,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本文推导了半无限弹性空间中任一深度处由单一 P波、SV波斜入射产生的动应力及动应力路径解析式,从数学上证明在剪应力分量(偏差正应力-水平剪应力)组成的平面中,斜入射地震波产生的动应力路径形状为斜椭圆形。在地震波参数和地基材料参数的组合下,斜椭圆形式多变,形成如圆形、直线形等,可视为斜椭圆的特例。2、系统地分析了斜椭圆应力路径的影响因素和可能变化范围,表明入射角、泊松比和单位波长深度是影响应力路径的根本因素。斜入射工况下,动应力水平有可能更高,其中P波斜入射角度在30°~60°范围内时引起的动偏应力幅峰值最大,SV波斜入射角为20~40°之间在近饱和的地基产生的动应力最大。3、基于FLAC有限差分软件阻尼(静态)人工边界,实现了斜入射地震波的动力输入,模拟了成层地基与含地下洞室地基中地震波斜入射P波、SV波产生的动应力响应,分析了不同条件下形成的路径形式差异,并探讨了复杂场地条件对动应力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含软夹层层状地基中软夹层的斜椭圆应力路径相比一般上软下硬地基差异明显,形状趋于接近圆的水平椭圆,软夹层是最容易发生液化的位置。含地下洞室场地的动应力响应与无洞室地基存在巨大差异,但洞室上方的土体差异最小,这一差异的影响范围大于一倍洞室直径的距离,并且随着地基刚度的增大,这一范围也将扩大。
其他文献
海港区、盐湖区土壤中广泛存在着高浓度的氯盐、硫酸盐、镁盐、碳酸豁等多种有害离子,导致这些地区的混凝土结构损伤破坏较快、服役寿命低。混凝土结构损伤是多种有害因素单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山国家,容易遭受各种自然灾害,泥石流作为一种发生频度高的自然灾害,具有高致灾性,严重威胁着生命以及财产安全,所以泥石流防治始终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水动力因素是导致泥石流发生的基本条件,目前在泥石流消除水动力的截排水分流工程中,全部采用重力流排水形式,此种方式不仅存在着圬工量大、造价高、施工周期长、排水效率低的缺点,而且容易被泥石流所携带的砾石泥沙淤积堵塞,导致整体防治结构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