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视神经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视神经炎患者病理分型及预后预测中的作用,并分析各视功能指标与弥散张量成像参数间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2年3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就诊的急性期或既往患病的视神经炎患者17人(共24只受累眼),并选取年龄与性别比例相匹配的12名健康人(24只正常眼)作为对照。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行视神经DTI扫描(3.0T),研究急、慢性期及视力预后不同患眼和未受累眼的DTI参数变化;应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实验组患者进行客观视功能(视力,中心30°视野,色觉,对比敏感度及视觉诱发电位)和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单眼发病患者填写主观视功能量表NEI-VFQ25,统计患眼的视功能变化,并分析各视功能指标与DTI参数间的相关性。统计数据结果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
结果:对照组视神经的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0.43±0.077,径向扩散分数(axial diffusion,λ//)=1.66±0.21μm2/ms,轴向扩散分数(radialdiffusion,λ⊥)=0.90±0.20μm2/ms,平均弥散系数(mean diffusion,MD)=1.14±0.23 u m2/ms。各项数值与眼别及性别无关。FA值与年龄有负相关(r=-0.514,P=0.01),即随年龄的增长,FA值有下降趋势。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年龄无差别(P值均大于0.1)。
患者中位年龄为29岁(20~47岁),其中女性比例为82.4%(14/17),受累眼24只,未受累眼10只。
按照病程将实验组患眼分为急性期(AAE:发病据DTI扫描≤30天,共13只眼)和慢性期(RAE:发病据DTI扫描≥60天,视力稳定>2周,共11只眼)。FA值在AAE、RAE和UE(未受累眼)三组中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别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05)。λ⊥在RAE(P<0.0005)和UE(P=0.002)组均有显著升高,MD在RAE(P=0.007)和UE(P=0.016)组的升高也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三组与对照组相比,λ//值无统计学差异(AAE:P=0.431;RAE:P=0.496;UE:P=0.394)。
按照视力恢复情况,将实验组视力稳定达1周以上者(共20只眼)区分为预后良好组(BRE:logMAR≤0.0,共8只眼)及预后不良组(WRE:logMAR≥0.5,共12只眼)。WRE与BRE组相比,FA值显著下降(P=0.004)。
分析患眼的一般表现与视功能情况,患眼视盘外观计数(正常至苍白标记为0至3)与发病时长有显著正相关性(r=0.590,P=0.002),发病时伴有眼痛者视力预后较好的倾向较大(P=0.015)。单眼受累患者的RAPD分度与病程无相关性,与视力的恢复程度(BRE=1,RAE=2)显著相关(r=0.707,P=0.033);视野平均缺损分数MD的中位数为-14.6(-1.71~-32.82),模式偏差PSD的中位数为5.69(1.73~15.81);患眼色觉缺损分数与logMAR视力计数成显著正相关(r=0.762,P<0.0001);对比敏感度检查示50%的患眼在各空间频率下均无法分辨条栅,有25%的患眼出现高频CS下降;患眼中共有14只眼进行了P-VEP检查,3个空间频率下(1,2,4cyc/deg)P100波峰的延迟率分别为71.3%(10/14)、50.0%(10/14)、50.0%(7/14),波幅降低率分别为64.3%(9/14)、57.1%(8/14)、71.3%(10/14);10名单眼发病的患者填写了NEI-VFQ25主观视功能量表,结果示患者均出现精神健康的受累(该项中位分数56.3,范围25~88)。
FIA与logMAR视力(r=-0.404,P=0.024)、视野PSD(r=-0.476,P=0.029)、高空间频率(12、18cyc/deg)下对比敏感度(r=0.477,P=0.018;r=0.472,P=0.020)以及PVEP在低空间频率(1cyc/deg)下的P100潜时具有相关性(r=-0.697,P=0.012);λ//和λ⊥仅与PVEP在低频(1deg)下的P100潜时具有相关性(r=0.653,P=0.021;r=0.691,P=0.013);MD值也与低频P100潜时显著相关(r=0.723,P=0.008)。
患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和黄斑容积(cube volum,CV)显著相关(r=0.532,P=0.007)。RNFL厚度在AAE中正常,在RAE中降低,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RAE与从E和UE相比,CV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r=0.020;Pu=0.019)。患眼的RNFL与FA值、λ⊥和MD值均具有相关性(r=0.364,P=0.034;r=-0.396,P=0.019;r=-0.407,P=0.017);CV与DTI各参数无显著相关性。按照RNFL的厚度将患眼分为正常和变薄两组,统计DTI各数值,显示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视神经的DTI可以作为研究ON发作后病理变化的手段之一,有助于基于病理改变对ON进行分期,并对预后有一定的评价作用。
2.视神经的弥散各向异性(FA值)的降低与ON病程变化中的视力和高空间频率下CS的下降,以及视野PSD升高相关。轴向弥散系数(λ//值)可能与ON中的的视神经轴突损伤无关。正常人的DTI扫描显示FA值与年龄呈负相关。
3.ON中低空间频率下的P100潜时延迟与视神经的方向弥散性变化及各向异性的减低显著相关,在ON病程中具有重要的诊断作用,可能揭示ON潜在的病理变化。
4.OCT检查中薄的RNFL与低FA值及视神经高弥散性相关。
5.符合ONTT中典型视神经炎特点的患者有较好的视力预后,视力恢复后仍可以遗留视野和VEP的异常;对比敏感度的下降以高频为主;色觉异常的类型不随病程变化;VEP潜时延长以低空间频率下表现更为显著。
6.ON患者的未受累眼也可出现轻微的视功能的受损和视神经弥散性的异常,视功能的异常以高空间频率下对比敏感度的降低和色觉异常为主,在对侧患眼视力预后不佳时更为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