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麻岩石粉复合掺合料的开发及其在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fter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粉为地域性天然原材料,分布范围广,生产加工成本低,研究应用潜力巨大。随着近年来土木、水利、交通行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迅速发展,以及国家发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建设规模和领域迅速扩大,机制砂逐渐替代天然砂成为建设用砂主流趋势日益明显,由此带来的石粉利用问题日益突出,加之,矿渣、粉煤灰等传统优质矿物掺合料日益紧缺,所以,研究应用岩石粉制备绿色混凝土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针对陕西地区机制砂生产过程产生的大量废弃片麻岩石粉,系统研究片麻岩石粉的技术特征,并通过复合改性等技术手段,研究了片麻岩石粉复合掺合料及其对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学性能、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的影响规律,给出片麻岩石粉用于混凝土的建议,为片麻岩石粉在混凝土中的高效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片麻岩石粉的特性研究,包括基本物理化学性能,细度、云母含量、掺量对水泥胶砂性能的影响,石粉的吸附性能研究,并与石灰石粉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片麻岩石粉掺量增加、云母含量增大,会降低水泥胶砂性能,更细的片麻岩石粉由于微集料填充作用,会对水泥胶砂性能有所改善。2)片麻岩石粉和传统的矿物掺合料通过颗粒微级配搭配,研发片麻岩石粉复合矿物掺合料。结果表明片麻岩石粉与粉煤灰、矿渣粉复合均可制备出符合标准要求的复合矿物掺合料,片麻岩石粉与粉煤灰、矿渣粉以6:2:2的质量比复合,综合性能最好。3)对比研究单掺片麻岩石粉和掺片麻岩石粉复合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学性能、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掺片麻岩石粉混凝土比单掺传统矿物掺合料混凝土性能低,单掺片麻岩石粉的掺量应控制在胶凝材料的20%以内;提高片麻岩石粉细度对混凝土性能改善不突出;片麻岩石粉通过和粉煤灰或矿渣粉复合,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工作性和力学性能,片麻岩石粉:粉煤灰:矿粉=6:2:2时对混凝土各方面性能改善效果较佳。4)研究掺片麻岩石粉水泥浆体的化学结合水情况,以及水化产物和水化情况,并与掺花岗岩石粉水泥浆体进行对比。比表面积相差不大的情况下,片麻岩石粉水泥比花岗岩石粉水泥水化程度高。提高石粉的比表面积,水化程度提高。小颗粒石粉起分散填充作用,大颗粒石粉可作为水化产物依附支架,惰性石粉起分散作用,但过多石粉会弱化混凝土性能。
其他文献
随着箱形截面梁在工程中的广泛应用,畸变效应对其受力性能的影响越来受到工程设计人员的重视。在工程实践中,设置横隔板被认为是减小畸变效应的有效方法。但是,有关横隔板设置的
异养硝化通常是指异养型微生物在好氧条件下将还原态有机氮或氨氮氧化成羟胺、亚硝态氮和硝态氮的过程。但有研究表明许多异养硝化菌在进行硝化作用的过程中还检测到含氮气态产物(N2O、N2)的生成,即此类异养硝化菌可在好氧条件下完成氨氮到气态氮的转化,该过程也被称为异养脱氮。Alcaligenes faecalis strain NR(Gen Bank登录号FJ151629)是从具有同步硝化反硝化功能的膜生
洒水喷头集探测、自动启动、喷水灭火于一身,是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系统中最重要的组件之一。喷头的洒水性能,在火灾环境中的响应特性以及喷头在不同条件下的布置方式,都是喷头
自1997年以来,多次试验研究证明,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和层布式混杂纤维混凝土在抗弯拉、延性、阻裂及韧性等多方面都具有优良的性能,与钢纤维混凝土路面相比,真正实现了“好钢用在
彩钢夹芯板由于自重轻、刚度好、优良的耐火性、隔音、隔热效果等综合性能,广泛应用于耐火等级要求较高的工业厂房、保温隔热公共建筑及民用建筑。虽然夹心板作为墙面以及屋面
以絮凝沉淀法为基础的水处理工艺在当前的水处理行业中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絮凝沉淀法技术核心的絮凝剂的絮凝性能好坏直接关系到水处理效果的优劣以及水处理工艺的运营成本的高低,因此开发新型高效环保的絮凝剂是十分有意义的。采用原位聚合法,以过硫酸钾(K2S2O8)-偶氮二异丁咪唑啉盐酸盐(VA-044引发剂)复合引发体系合成了聚硫氯化铝-聚丙烯酰胺(PACS-PAM)杂化高分子絮凝剂。以特性黏度为指标,
折流曝气生物滤池是重庆大学开发出来的一种新型污水处理技术。本课题是首次在生产规模对这一新技术的应用问题展开研究,试验在重庆市忠县新生镇污水处理厂进行。结合该镇低浓
磷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随着降雨引起的土壤侵蚀而产生的吸附态磷污染是磷污染的主要形式。三峡库区地处长江流域,人口密集,由于降雨丰沛且集中,暴雨较多,以及特殊的地形
本文应用数值分析的方法并结合实际工程现场量测数据,以几类典型的浅埋偏压隧道和地质偏压隧道为对象,重点研究了其洞室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围岩变形破坏规律以及支护内力分布特
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建筑形势日趋多样化。连体建筑由于其宏伟的气势、现代化的气息而被建筑师们所喜爱。连体建筑是指在两个或多个建筑由设置在一定高度处的连体相连而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