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桃果肉细腻,风味芳香,营养丰富。除了传统的糖、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外,近年来发现桃富含酚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是重要的活性物质,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目前从桃果实中分离鉴定出33种酚类,分属花色素苷类、黄烷醇类、酚酸类和黄酮醇类。因此,明确不同桃种质的主要酚类组分,不仅可以筛选特异种质,发掘优异基因,而且能够加快富含多酚品种的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效率。本试验用液质的方法测定了2014年和2015年不同桃种质果实10种多酚组分的含量,用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方法评价不同品种的抗氧化能力,筛选出特异种质。同时,从果肉颜色和花色素苷积累模式及相关基因表达模式深入研究我国特异的红肉桃种质。最后,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对10种多酚组分进行GWAS分析,发掘关键QTLs位点。经过分析,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桃品种酚类物质的遗传多样性及抗氧化能力分析:不同桃种质的主要多酚组分分别为矢车菊素-葡萄糖苷、儿茶素、原花青素B1、新绿原酸和绿原酸。在2015年的187份种质中,总酚含量变异范围在6.50 mg/kg~658.50 mg/kg之间,平均值为127.64 mg/kg,‘香桃’含量最高(658.50 mg/kg)。白肉桃中主要酚类组分含量从高到低主要为绿原酸、原花青素B1、新绿原酸和儿茶素;红肉桃中主要酚类组分含量从高到低主要为矢车菊素-葡萄糖苷、绿原酸、原花青素B1、新绿原酸和儿茶素;黄肉桃中主要酚类组分含量从高到低主要为绿原酸、原花青素B1、新绿原酸和儿茶素。抗氧化能力变异范围在35.59%-97.34%,平均值为74.34%,‘万州酸桃’抗氧化能力最高(97.34%)。对2015年所有种质进行分析,发现主要多酚组分中绿原酸和新绿原酸对抗氧化能力的贡献较高且大于矢车菊素-葡萄糖苷、儿茶素、原花青素B1;对不同果肉颜色的种质进行分析,发现白肉桃和黄肉桃中同样是新绿原酸和绿原酸对抗氧化能力的贡献要大于矢车菊素-葡萄糖苷、儿茶素、原花青素B1,红肉桃中仅有新绿原酸与抗氧化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红肉桃果实发育过程中花色素苷积累模式及其关键基因分析:8份红肉桃种质分为2类,一类种质其花色素苷合成高峰出现在果实成熟期(成熟期积累型);另一类种质的花色素苷合成高峰出现在果实发育中期,成熟期花色素苷含量有所下降(发育中期积累型)。PpCHS和Pp UFGT基因是花色素苷成熟期积累型种质的关键结构基因,而Pp MYB10.1在供试的所有红肉桃种质花色素苷合成中起到关键作用。3.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的桃多酚物质的GWAS分析及其QTL定位:儿茶素、表儿茶素、原花青素B1、新绿原酸和绿原酸均定位到两个关键QTL位点,分别为LG4上的14069638和LG7上的462241位点。花色素苷主要定位于LG1、LG2、LG5和LG6上;结合红肉桃‘天津水蜜’果实发育期的转录组数据,推测在LG1上的QTL-1位点附近的4个基因ppa001861m、ppa020824m、ppa001867m、ppa001786m和LG5上的QTL-5附近的基因ppa011653m可能是调控红肉性状的关键候选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