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宫颈癌术后调强放疗与常规放疗的近期疗效与不良反应,探讨调强放疗在宫颈癌术后放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4年10月临沂市肿瘤医院收治的宫颈癌术后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60例,临床分期(IB期~IIA期),手术方式为广泛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清扫术。选择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患者30例,常规放疗(conventional radiation therapy,CRT)患者30例。调强放疗采用6MV-X线7野照射,处方剂量为45Gy/1.8Gy/f/25f,常规放疗采用6MV-X线前后两野对穿照射,处方剂量为45Gy/1.8Gy/f/25f。两组患者后装治疗方案相同,参照点:阴道粘膜下5mm,总剂量20Gy;同步增敏化疗方案相同:顺铂40mg/㎡静脉滴注,每周一次,疗程6-8次。观察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放疗期间急性胃肠道反应、膀胱反应、血液学毒性,放疗后直肠、膀胱的晚期放射反应及1年、2年、3年生存率及3年复发转移率的统计学意义。结果CRT组1年、2年、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6.7%、90%、83.3%;IMRT组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3.9%、86.7%,两组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3年的复发转移率CRT组及IMRT组分别为20%和16.7%,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放疗期间骨髓抑制发生率分别为90%、80%,均以I-II度为主,两组比较无差异性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1-2级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6.7%、6.7%(P<0.05),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0%、26.7%(P<0.05),晚期并发症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率分别为33.3%、13.3%(P<0.05),放射性膀胱炎发生率分别为26.7%、6.7%(P<0.05),两组之间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性生活质量、围绝经期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术后体外放疗采用调强放疗替代常规放疗,不影响患者近期疗效,但能明显降低放疗的毒性反应,更好的保护危及器官,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