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塬区中更新世Q2黄土场地浸水试验与研究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wan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土作为地基用于各类建筑工程中已有漫长的历史。而黄土湿陷性问题,一直是黄土地区的一个典型的工程地质问题,黄土的湿陷性对其分布区的工程建设常常造成巨大的危害,对工程建筑极具破坏性。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工程规模越来越大,建设范围也扩展到一些黄土塬区,而位于地层深部和高台塬区的Q2黄土的工程特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一些工程实践中发现Q2的黄土湿陷特性与新黄土有着明显的不同,为正确判定Q2黄土的湿陷类型以节约工程投资,并且预防和减少Q2黄土湿陷性带来的危害,就需对Q2黄土湿陷类型的判定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在前人大量试验工作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参与某新校区工程的大面积试坑浸水试验和场地基桩浸水载荷试验项目,对西安塬区Q2黄土自重湿陷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讨论了其湿陷类型的判定方法。根据该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提供的地质勘察资料,分析判定该场地的湿陷类型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再进行现场大面积试坑浸水试验,通过测定浸水坑内不同位置的湿陷变形、场地土层分层湿陷量以及浸水坑外地层的地面变形,来确定该场地的湿陷类型。试验结果表明,在大面积浸水及自重应力作用下,本场地基本没有产生自重湿陷变形,据此判定本试验区场地属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最后,结合此场浸水进行的复合载体夯扩桩静载荷试验,对该场地基桩桩侧摩阻力进行了测试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复合载体夯扩桩浸水后桩基承载力折减不大,无负摩阻力产生。本文通过对室内试验、现场大面积试坑浸水试验和现场基桩载荷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确定本场地中更新世Q2黄土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为深入研究和分析Q2黄土的湿陷特征提供了较为详细的实测资料,并利用以上试验的结果,对本场地Q2黄土的湿陷差异性进行分析和整理,进而对Q2黄土的湿陷类型的判定提出建议和意见。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公路运输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公路建设突飞猛进,公路等级和路网整体水平不断提高,高速
高耸塔体结构是一种高度较高、横截面相对较小、横向荷载起主要作用的细长构筑物。是一类与人类生命线直接相关的建筑结构型式,它被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行业。由于
在传统的活性污泥法中,污泥的厌氧消化是污泥处理处置的主要手段,但在污泥厌氧发酵过程中,污泥中微生物细胞壁难于破解,导致污泥水解成为了这一过程的限速环节,造成了反应器体积过大,反应时间过长,增加了污泥处理费用,因此人们针对这一过程提出了很多预处理方法来破解微生物细胞。其中关于碱处理、臭氧处理研究的颇多,然而关于二者的组合预处理技术研究的较少。本课题主要研究碱处理、臭氧处理、碱与臭氧联合预处理技术对污
为了缓解人口与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超高层建筑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由于建造技术的进步和新型高强轻质材料的使用,超高层建筑的高度也一次次打破极限,向着更高的方向发
混凝土是一种复杂的多相、非均质材料。传统的混凝土的宏观力学模型将混凝土理想化为均质材料,进行试验得出其力学参数来满足工程需要。这种简化难于研究混凝土材料在外荷载
城镇污水脱氮除磷过程中碳源不足问题一直是水处理行业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课题针对这个问题提出基于碳源梯级利用模式的深度反硝化脱氮除磷新工艺,即污水中的碳源先在厌氧阶段被聚磷菌利用释磷后,进入初级缺氧阶段被反硝化菌利用进行反硝化反应,这时污水中易被生物利用的碳源几乎消耗殆尽,再进入水解酸化阶段,剩余的不容易被生物利用的碳源将转化成为易被生物利用碳源,随后进入二级缺氧反应阶段进行深度反硝化,同时由于
近年来,为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我国大力进行墙体改革,为了适应我国住宅建设的发展,寻求一种新型节能住宅结构体系,提出了一种保温模块与混凝土复合墙体节能住宅体系,即保温砌块复
FRP管混凝土结构能够非常有效的抵御恶劣环境对混凝土侵蚀,能够很好的适应当代工程结构向大跨、高耸、重载方向发展的需要,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的广泛关注,现已成为
设计阶段是项目建设过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既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环节,也是最难以控制的阶段。设计阶段影响造价的因素很多,设计质量的好坏也很难用一个尺度去衡量。尽
砷元素普遍存在于自然水体中,常以无机物的形式存在,是毒性最大的无机污染物。亚砷酸根以及砷酸根是其主要的存在形式,且亚砷酸根的毒性远高于砷酸根。因此,在除三价砷的同时最好将其氧化为五价砷,以降低毒性。本实验采用合成法制得摩尔比为4.5:1的Fe3O4-Mn O2纳米材料,具有氧化性和高吸附性的同时兼具具成本低、易于从水中分离等优点。BET表征发现吸附剂具备理想的吸附剂所应有的一大特性,即具有较大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