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跷脉针刺对睡眠-觉醒周期相关Per、Clock基因影响的研究

来源 :成都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hj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基于跷脉理论的针刺对失眠SD大鼠睡眠-觉醒周期及昼夜节律的改变,并根据SCN内Clock、Per1、Per2、Per3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针刺跷脉治疗SD大鼠失眠的内在机制。  方法:1.将30只雄性SD大鼠驯化与L:D(12:12)同步后,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每组10只。采用小动物自发活动记录分析系统和美国Clocklab数据采集分析系统,记录、分析SD大鼠的昼夜活动节律。2.对模型组和针刺组采用腹腔注射PCPA的方法复制失眠模型,并观察分析SD大鼠昼夜节律的变化。3.针刺组于每日8:00-10:00,针刺“申脉”、“照海”,并施以捻转补泻,1次/天,20min/次,连续针刺7天,观察针刺对SD大鼠昼夜节律的影响。4.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SCN内Clock、Per1、Per2、Per3mRNA表达水平,探讨针刺跷脉治疗SD大鼠失眠的内在作用机制。  结果:1.在L:D(12:12)条件下,光-暗同步导引后,三组SD大鼠均表现出昼夜节律性,且各组休息期活动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模型组、针刺组SD大鼠均表现出明显的昼夜节律改变,每日休息期活动量显著增加,与空白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针刺补泻“申脉”、“照海”能调节SD大鼠的昼夜节律,使针刺组SD大鼠的光照休息期活动量减少,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针刺“申脉”、“照海”后,SD大鼠SCN内Per基因(Per1、Per2、Per3),Clock基因上升,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失眠SD大鼠自发昼夜节律紊乱,光照休息期活动量增加,暗置活动期无明显改变趋势,总活动量增加;2.针刺“申脉”、“照海”对失眠SD大鼠昼夜节律紊乱有调节作用,表现为光照休息期活动量减少,暗置活动期活动量规律,其调节作用机制可能与针刺后SD大鼠SCN内Clock、Per1、Per2、Per3mRNA表达水平的改变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慢性肾脏病患者视网膜血管血氧饱和度及中医证型,探讨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型与视网膜血管血氧饱和度的关系。  方法:  纳入检查确诊的99名慢性肾脏病患者(试验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