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传播研究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es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论文借鉴传播学理论,对《西游记》成书后明清、民国时期的传播、流布情况作一细致的梳理、描述和分析。论文以《西游记》为研究对象,从评点、续书、改编和图像传播四个方面来论述。通过对明清、民国时期文化背景的细致考察,多侧面、多角度地论述了《西游记》历时三百多年的传播状况。这三个时期《西游记》传播的总体特征可以概括为:宗教性和游戏性的杂糅。 第一章评点传播,包括评点本传播和散评传播两个部分。评点本传播主要是明清时期的八个《西游记》评点本。从明末到民国年间出现了八个《西游记》的评点本,以及众多的文人散评。从评点传播内容看,《西游记》评点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即从明代末年的“心学”评点,到清代的金丹之道。《西游记》评点传播的宗教性越来越显著。同时游戏性也是《西游记》评点的另一主要特征。 第二章续书传播,《后西游记》、《续西游记》和《西游补》三部严格意义上的续书,在宗教性和游戏性上或追踪仿效,或另辟蹊径,都取得了一定的传播效果。《西游记》的结构、情节、人物等常出现在明清的一些通俗小说中。此外,晚清时期还出现了若干《西游记》的“拟旧小说”,借《西游记》人物演绎新的故事。后两种小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西游记》续书,但是它们在更为宽泛的文化意义上实现了对《西游记》的传播。 第三章改编传播,主要分为戏曲改编和曲艺改编两部分。这是《西游记》在明清、民国时代重要的传播形式。虽然明代已经有大量的“西游戏”,但是到清代宫廷大戏《升平宝筏》才完整地对小说《西游记》进行了改编。《升平宝筏》在《西游记》的改编传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清代和民国时期,“西游戏”的传播更加广泛、深入。京剧、地方戏中都有大量的“西游戏”。游戏性是其传播的突出特色。曲艺改编《西游记》则与戏曲改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曲艺的改编传播更趋向世俗世界,娱乐色彩更为浓厚,以适应占主体的中下层观众的审美趣味。而在宝卷中,对《西游记》的改编传播则以宗教性为其特征。从清末至民国年间,《西游记》较之其他古典小说的传播,更加注重利用当时刚刚兴起的新媒介。 第四章图像传播,明清、民国时期的版画、年画、月份牌、烟标、连环画中,《西游记》的传播一直不断发展。除了上述平面的图像传播之外,在民间雕塑等立体艺术品中,也大量存在着《西游记》故事和人物形象的传播。游戏色彩占据了这一媒介传播的主要特色,但在《西游记》民间神像中,则存在着浓厚的宗教色彩。
其他文献
网络教育的特点是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崭新的、广阔的学习世界,为任何愿意获取知识的人提供了学习的权利和机会,一个人只要有一台计算机和接入网路的设备,随时都可以进行学习和培训
本论文拟以刘宝楠《论语正义》为材料,参考程树德《论语集释》,对《论语》注释中的歧解进行分类描写,在此基础上分析注释歧解的成因,并探讨有关注释结果评价的理论问题。论文分为
原《低压电器》是1959年创刊的具有专业技术权威的电工技术类全国中文科技期刊。依托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行业学会/协会、相关著名院校、国家权威检测机构等团队及时、全面
  张爱玲对其小说的改写基本上可分为同时性改写和历时性改写两种。同时性改写是指两个版本前后问世的时间相隔较近,外在环境还未曾有大的变动,作家内在心态也未曾有明显的改
本文简述了GSM/UMTS的系统模型及主要接口 ,重点分析了一种可能的GSM/UMTS网络结构及其合理性 ,提出了一种支持多媒体业务的GPRS/IP结构及用户平面协议参考模型 ,最后指出了研究UMTS的重要性。
目的:建立二重PCR方法特异检测食品中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方法:以编码内化素B的inlB基因和以编码LM溶血素O的hly基因为靶基因,设计筛选引物
在移动互联之后,谁将是新的互联网热点?众多互联网大咖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AI(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即将结束,我们将迎来智能互联时代。而随着去年三月“阿尔法狗”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余华作为1980年代中期走上文坛的先锋作家,先后创作了一系列惊世骇俗的先锋作品,成为当时文坛比较有思想和才情的作家之一。进入1990年代,余华开始意识到先锋作品独特的叙事态度
本文描述基于Philips公司的MIPS及相关芯片的DVB C数字机顶盒系统的研制和开发 ,介绍了系统的功能和模块 ,并通过模块化方法给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