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绿春县大黑山乡哈尼族语言使用现状调查研究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尼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国内哈尼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位于红河州西南部,哈尼族占该县总人口数的87.4%,大黑山乡地处绿春县西南部,哈尼族占该乡总人口的94.2%。本文调查研究绿春县大黑山乡哈尼族的语言使用情况。大黑山乡历史上曾是橡胶厂,人口流动较大,外来人口较多,因此汉语使用频率相对较高,该乡的哈尼族双语能力普遍较强。为客观如实地反映大黑山乡哈尼族语言的使用现状,我们在整体乡情分析的基础上,对典型地区进行细致调研。在调查点的选择中,我们结合当地情况以及乡政府提供的信息,选取了距离乡政府较近的干龙潭村,以及交通相对闭塞、地处偏远的老白寨村。干龙潭村依托橡胶产业,加之地缘优势,经济较为发达,人员往来较多,村民的哈尼语、汉语的掌握水平都比较高,同时该村还是当地政府“美丽家园”建设的示范点,具有典型特征;老白寨村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人员交流较少,哈尼语母语的掌握水平较高,亦具有典型性。本文主要分六部分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对象及意义、研究动态、研究方法、调查背景、语言能力等级及划分标准等。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从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方面分别分析干龙潭村、老白寨村的哈尼族语言使用情况,同时也对两个村子语言使用的个性特征进行了对比。第四章介绍了大黑山乡哈尼族词汇使用情况,主要从整体的共性特征、借词的特征以及该乡词汇使用的内部差异几个层面进行分析。第五章探讨了大黑山乡哈尼族的语言态度,主要从对母语的态度、对汉语的态度以及该乡内部语言态度的差异等几个角度进行归纳。总结部分对大黑山乡哈尼族语言使用的情况进行了总括,归纳了该乡语言使用的共性特征和个性差异,着重分析了该乡哈尼族语言使用中存在的两对矛盾,并预测了该乡语言发展的趋势同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其他文献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属a—疱疹病毒亚科,人疱疹病毒3型。其原发感染为水痘,潜伏再度激活则引起带状疱疹。VZV自然感染人体后,大多数表现出终身免疫,也有极少数人会再次感染。
利用K-Ar同位素分析方法查明,大洼油田火山岩分布于房身泡组和中生界;应用测井资料建立了大洼油田中、新生界地层划分方程,并在地层划分方程基础上,建立了火山岩的测井识别方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以下简称印尼)是世界上华人最多的国家,印尼占碑地区约有5-6万华人,但因政策等因素导致其华文教学发展滞后。目前学界对印尼占碑地区华文教学的研究尚属空
“未发已发”这一对概念最先出现在《中庸》中,从而也最先开启了讨论这对概念所属的心性论的法门。但是《中庸》在未发已发方面都未深入下去,在未发之体验和已发之工夫方面的探
在5G的多应用场景中,数据流量经常出现剧增的情况,网络切片中虚拟机资源可能无法满足用户正常需求。鉴于此,提出了一种以负载均衡为目标的网络切片功能迁移机制。该机制基于
火山岩储层压裂增产改造是国内外面临的新课题,没有成熟的工艺模式,风险大、效果差。如何准确把握制约难点和研究实施有针对性的工艺方法,已成为火山岩勘探开发取得突破的关
结构助词“的”在现代汉语虚词中可以说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对于大多数汉语学习者来说,“的”的隐现问题既是重点更是难点。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的隐现也是吉尔吉
众所周知,词汇是最重要的语言要素之一,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掌握一门语言,词汇的学习必不可少。同时,词汇也是文化的载体,词汇里面有很大部分是具有特殊内涵意义的文化词语。
《新名词》(New Terms and New Ideas—A Study of the Chinese Newspaper)是美国传教士狄文爱德于1913年出版的报刊新闻教材。该书搜集了1911年辛亥革命以来出现的报刊新名
汉语是副词特别丰富的语言,这是汉语不同于别的语言的特点。中国人日常交流中常常使用大量的副词,副词就成为了汉语很重要的表达手段。然而越常用的副词,义项越多,用法也越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