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斯洛普《岛》的麻风病书写研究

来源 :张宁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anj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维多利亚·希斯洛普,当代英国女性作家,擅长描写宏大背景故事下普通人的境况,关注弱势群体,尤其是女性的生存命运。作品中的故事总是在温情中娓娓道来,令人在绝望中看到希望。《岛》选择希腊东南部的克里特岛和斯皮纳龙格岛作为故事的发生地,以女主人公阿丽克西斯对母亲索菲娅尘封过去的探寻切入,围绕两个岛开展麻风病叙事。疾病叙事背后蕴含着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思考。目前国内外对《岛》的研究数量和深度都不足。就国内而言主要集中在女性、生态主义及爱与生命的主题等几方面;国外而言大都集中在报道和评论,缺乏学术性的具体研究。本论文在文学作品文本细读和相关文献研读的基础上,以麻风病书写为切入点,以疾病的隐喻为基本叙事,结合文学治疗理论挖掘疾病书写背后蕴含的对现代伦理社会的思考,探讨《岛》麻风病隐喻背后的文学治疗思想。论文除引言、结语部分外,主体部分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对中世纪麻风病肆虐后留下的记载和《圣经》中关于麻风病的书写进行梳理,说明麻风病隐喻义的最初来源。第二节以西方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为例,梳理文学作品中的麻风病书写历史。第二章对作品《岛》的麻风病书写进行分类,从病理层面的麻风病和伦理层面的麻风病两方面论述,揭示长久以来人们对麻风病的误解,以及由误解所引发的社会群体对麻风病人的歧视。第三章结合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理论,分别从颠覆传统麻风病道德隐喻、个体生命意识表达的生命隐喻、批评社会现实寻求理想乌托邦的社会文化隐喻、人类对自身的反思与质询的现代性隐喻四个方面探究《岛》的麻风病隐喻内涵。第四章分析了《岛》麻风病书写的价值与意义。从审美价值情感意义角度,表现人类情感对疾病以及生命困境的支撑,彰显普通人之间的温情,消解麻风病的苦难,增强作品的文学性与情感性。从人文价值角度,通过对被排斥麻风病人的生存处境的描写,呼唤现代读者关注麻风病人的艰难处境,给予他们关爱与尊重。最后运用文学治疗相关理论知识对《岛》进行跨学科研究。从对麻风病患者的治疗和对现代“健康人”隐形疾病的治疗两方面描写,使读者既能了解到麻风病人这一特殊群体在社会中生存的不幸与磨难,又能通过健康人的心理病态对社会进行全面认识,达到反思效果。《岛》的麻风病书写意义就在于,它不仅描写麻风病人的困境也描写现代人的病态。麻风病的困境是自称文明的人造成的,现代人的病态则是物欲发展到极致的外显。小说中每一个社会问题的浮现,无不是人类生活的缩影。希斯洛普感叹麻风病人艰难的生存困境,把对麻风病人希望被社会正常对待的诉求上升到现代自我对社会的诉求,把个体的疾病与社会的病态放在一起考量,把身体病症和时代痛苦结合起来,通过展示麻风病人的健康生活状态给现代精神困苦的健康人以精神引领,使身体疾病具有了现代意义。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多相催化过程在石油化工生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包含着多个相态(如液/气-固),因此其所涉及的物理、化学过程非常复杂。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作为一种特定核同位素(如~1H,19F,129Xe等)分布状态可视化呈现的手段,在多相催化相关体系的研究中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利用先进的成像序列和方法,开展原位动态的MRI观测和研究,对理解复杂多相体系中
学位
学位
宫颈细胞显微图像是经显微扫描成像设备拍摄细胞涂片得到的数字化全涂片图像,其被广泛应用在生物医学分析与诊断中。通常高分辨图像能够清晰显示细胞纹理结构以及染色程度等信息,因此对于图像分析十分重要。然而获取高分辨率图像需要使用高倍镜对涂片进行扫描,由于高倍镜视野小,导致了扫描次数增加、成像时间变长以及存储数据量大幅增加。使用低倍镜成像则无此问题,但是低倍镜图像分辨率低质量差,难以实际应用。另外,由于高倍
学位
学位
学位
宫颈癌严重危害女性健康,早期筛查可以减少因宫颈癌造成的死亡人数。宫颈癌计算机辅助筛查系统可以减少病理专家的工作量,有助于解决我国基层地区人口众多、病理专家缺乏之间的矛盾。然而现有的辅助筛查系统依赖成本高、体积大的标准显微镜,难以在基层地区应用。结合成本低、体积小的便携显微镜设计一个宫颈细胞全涂片图像分类方法有望在基层地区应用,提高基层群众的宫颈癌粗筛率。该方法面临两个问题:获取全涂片图像中细胞粒度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