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次贷危机在2007年始于美国后就迅速席卷全球,最后发展成为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追本溯源,思考危机其形成原因,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危机的爆发与影子银行体系有密切的关系。其研究重点多集中在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及其所带来的风险和如何监管问题。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并不相同更带有自身的特点。一般来说,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进行干预是通过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来实现的,因此具体研究影子银行会从哪些方面、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的货币政策,有利于我国货币政策的准确制定及其之后的顺利实施,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指导作用。本文研究先从影子银行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相关理论研究入手,指出影子银行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有两个途径,即分别是信贷传导渠道和利率传导渠道。然后对我国当前影子银行发展现状进行概括,具体分析其从哪些方面影响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从目前来看,国内的影子银行主要是依附于商业银行,存在于商业银行内部,而信贷传导渠道和利率传导渠道是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最主要的实现途径,其中,又是以信贷传导渠道为主。目前我国的影子银行信用创造能力比较显著,相应地对流动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影子银行会减少投资者,融资者对银行信贷的依赖性,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信贷传导渠道;随着影子银行的不断发展和规模壮大,要实现准确统计货币供应量越来越困难,由此也导致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一定程度的扭曲,并影响我国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基于此,本文研究在建立VAR模型的基础上,用实证方法来检验和分析了这种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影子银行的扩张会通过影响关键信贷和利率传导渠道节点来改变和扭曲货币政策传导功能,削弱了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笔者最后提出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具体包括重新调整货币政策工具,加强影子银行的监管以规范其发展和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