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初的一系列经济犯罪案件,如著名的安然事件,催生了2002年的《萨班斯——奥克斯莱法案》,从而使得内部控制得到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各国、各地区纷纷效仿美国颁布相关法律法规,我国也开始重视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学术界关于内部控制的文献浩如烟海,从内部控制的影响因素至内部控制失效的经济后果,尤其是内部控制有效性与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近年来学术界将关注点从应计盈余管理逐渐转向真实盈余管理。企业一般通过安排具体活动的交易时间、内容和性质进行真实盈余管理。在我国,对于内控有效性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关系,大部分的研究主要总结为两个观点,一是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抑制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二是两者之间并无相关关系。本文将继续研究内控有效性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加入终极控制人特征(控制权比例、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以及终极产权性质)变量,拓宽了内控有效性与真实盈余管理关系研究的视角。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真实盈余管理、终极控制人特征等文献的基础上,以迪博.内部控制指数作为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替代变量;借鉴Roychowdhury (2006)的方法度量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并引入终极控制人特征,研究了终极控制人特征对内控有效性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内部控制有效性与真实盈余管理存在负相关关系;且相对国有终极控股,非国有终极控股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有效性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关系更加显著;终极控制人处于非绝对控股时,控股程度的增加降低了内控有效性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达到绝对控股之后,控股程度的增加增强了内控有效性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制约作用;两权分离程度的增加导致内控有效性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减弱。针对实证的研究结论,本文最后提出了如何抑制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的建议,并对本文的局限性以及未来的研究展望做了进一步阐述。本文通过研究内部控制有效性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关系,为上市公司如何抑制盈余管理提出了另一种思路,从而有利于加强企业对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视。此外,研究终极控制人的特征对两者的影响作用,为不同性质的企业提供了经验证据。本文给内部控制有效性与真实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领域中添加了新的角度,更加充实了两者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