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劳动力流动规模日益增大,影响一个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东北地区劳动力流出严重,将阻碍新时代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对地区经济稳定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人才战略的实施也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寻求东北地区劳动力流出成因,不仅能为劳动力流动理论的丰富提供参考,从而推进现有劳动力流动理论体系的完善。并且通过提高人力资本回报率、加大人才战略资本投入、合理化地区工资结构、提高市场化水平、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等措施构建合理、高效的劳动力流动机制,对于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和谐,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上述背景,依据劳动经济学经典理论,如:托达罗理论、成本—收益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以及推—拉理论,运用2016年和2017年卫计委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发现东北地区劳动力流出群体的人力资本较高,年轻化、工作经验丰富、高教育水平、健康水平较高、男性占比较大、已婚群体较多、非农户口占比较大、流出意愿与异地定居意愿更强烈、呈现出“举家”流动等趋势和特征。通过构建劳动力就业方程、Mincer工资方程,使用Heckman两步法、Oaxaca-Blinder差异分解、Koenker-Bassett分位数回归模型和Melly(2006)分位数分解的方法,对东北地区劳动力流出的成因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东北地区劳动力流出地与流入地的工资存在较大差异;流出地与流入地的工资差异主要反映在教育回报上;流出地与流入地行业、企业、职业劳动力工资结构不合理,并对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要提高东北地区人力资本回报率,并注重人力资本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有效对应;努力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和个人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发展投入机制;推动实现工资结构合理化,鼓励支持东北地区各省市出台简明、直接、操作性强的人才吸引政策,并严格督查政策落实成效;提高东北地区市场化水平,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和营商环境,有效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推进创新创业,着眼于人力资本对东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并对“东北地区劳动力流出”的研究与发展态势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