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常规剂量甲泼尼龙治疗无效的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病例的临床特征,讨论诊断常规剂量甲泼尼龙治疗无效的儿童RMPP病例的预测指标,探讨常规治疗外开展纤支镜肺泡灌洗术的在RMPP病例中的治疗价值,从而早期识别常规剂量治疗无效的RMPP病例并提高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2015年10月-2016年11月之间26例住院患儿,根据诊断标准临床诊断为RMPP,以常规剂量(2mg/kg/d)甲泼尼龙治疗3天后的疗效为标准,分为“常规剂量甲泼尼龙治疗抵抗组”和“常规剂量甲泼尼龙治疗有敏感”。分析入组患儿的发热持续时间及咳嗽、气促、肺部啰音等临床表现,收集并分析白细胞数(WBC)、中性粒细胞比例(N%)、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乳酸脱氢酶(LDH)等检查检查数据,讨论肺部影像学改变,观察支气管镜下的形态学特点,以及综合治疗后临床转归情况。同时讨论除应用免疫球蛋白G,增加甲泼尼龙激素治疗剂量,以及非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常规治疗方法外,开展纤支镜肺泡灌洗术在儿童RMPP病例治疗中的价值。结果:1.在26例病例中,有5例(19.2%)为常规剂量甲泼尼龙治疗无效的RMPP病例(常规剂量甲泼尼龙治疗抵抗组),21例(80.8%)为常规剂量甲泼尼龙治疗有效的RMPP病例(常规剂量甲泼尼龙治疗敏感组)。2.常规剂量甲泼尼龙治疗无效的儿童RMPP病例的临床特征:(1)持续高热时间≥11天(P<0.01),住院天数≥13天(P<0.01),与敏感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2)实验室数据:中性粒细胞比例≥71%(P<0.05),CRP≥89mg/L(P<0.01),PCT≥11.6ng/ml(P<0.01),LDH≥451.2U/L(P<0.01),MP-DNA≥2.33×10~5copies/ml(P<0.01),与敏感组相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3)影像学表现:抵抗组多为大叶均一实变高密度影,甚至多个肺叶受累,比例明显增高(60%比0%,,P<0.01);(4)纤支镜下:段支气管开口肿胀狭窄11例,黏膜小结样突起8例,黏膜糜烂10例,抵抗组中4例(80%)发现粘液栓形成,敏感组无一例(0%)粘液栓形成(P<0.01)。3.经ROC曲线法分析得出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乳酸脱氢酶、降钙素原、MP-DNA拷贝数5个独立相关因素可作为诊断常规剂量甲泼尼龙治疗无效的儿童RMPP的有价值预测指标。4.儿童RMPP病例,联合应用免疫球蛋白G,增加甲泼尼龙激素治疗剂量,以及非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常规治疗方法,可以提高疗效。此外,纤支镜肺泡灌洗术的应用,1周后热退者4例(80%),PCT恢复正常者3例(60%),肺部影像明显吸收者4例(80%),治疗效果显著。结论:1.常规剂量甲泼尼龙治疗无效的RMPP病例具有以下临床特征:a.高热持续时间更长≥11天;b.实验室检查明显异常:N%,CRP,PCT,LDH,MP-DNA;其中中性粒细胞比例≥71%,CRP≥89mg/L,PCT≥11.6ng/ml,LDH≥451.2U/L,肺泡灌洗液MP-DNA≥2.33×10~5copies/ml,可作为诊断常规剂量甲泼尼龙治疗抵抗型RMPP病例的预测指标;c.有严重的胸部影像学改变:整叶肺实变;d.纤支镜下发现黏液栓形成。2.对于儿童RMPP病例的治疗,除常规治疗方法外,纤支镜肺泡灌洗术是有效、安全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