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非非主义诗派诗歌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它崛起于朦胧诗歌之后,它的全称为非非主义诗歌运动,是中国当代诗歌艺术流派之一,1986年初创立于四川西昌——成都,由周伦佑、蓝马、杨黎等人为首发起,《非非》创刊时的主要作者还有陈小蘩、尚仲敏、何小竹、梁晓明、余刚、敬晓东、李亚伟、刘涛、孟浪等人。流派的理论和作品主要在由周伦佑主编的《非非》和《非非评论》两种杂志刊登。《非非》杂志从1986年至今,共出版了12卷,《非非评论》共出两期。1992年以后,周伦佑等在复刊后的《非非》上提出“红色写作”概念,非非主义在变构当代艺术的同时,更以自我变构的不断革命精神,提出了“21世纪写作”和“后非非写作”理念,非非主义进入所谓的“后非非”阶段。从1986年至今对于非非主义诗派的研究就未曾间断过。非非主义诗派理论与创作成就的研究相对多些,而历史研究却很薄弱,本文正是从这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入手,以当代诗歌特定的历史为背景,将非非主义诗派放在中国当代诗歌史的高度来进行探讨,力求全面勾勒出这个流派的发展轮廓。同时,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探寻非非主义诗派在当代文学中的影响,进而可以为丰富当代诗歌研究提供一些思考。通过对非非主义诗歌22年的历史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对非非主义诗歌研究的不足,并在对非非主义诗派22年的历史总体把握和细致归纳分析的基础之上,给非非主义诗歌一个合理的历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