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阐明改良辅料Ⅱ缓释制剂中的药物是如何释放的,完善中药缓释制剂体外质量评价体系,为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麻黄碱、伪麻黄碱和东莨菪碱为指标成分,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由三种不同填充剂制备而成的改良辅料Ⅱ缓释片及HPMC缓释片的体外释放度。测定片剂在体外释药过程中的溶蚀度,采用体式显微镜和质构仪分别测定片剂凝胶层厚度及其强度,利用水下摄像仪记录片剂体外释药过程,从粒径分布和体外释放度两方面研究脱落颗粒变化,并结合体外释放度研究,从缓释片体外释药的三个阶段综合分析改良辅料Ⅱ缓释片的体外释药机制。结果①改良辅料Ⅱ缓释片和HPMC缓释片中三种指标成分的体外释放过程大致包括三个阶段:第一,快速释放(改良辅料Ⅱ缓释片:0~1h/2h,HPMC缓释片:0~2h);第二,平稳阶段(改良辅料Ⅱ缓释片:1~8h或2~8h,HPMC缓释片:2~8h);第三,缓慢释放(改良辅料Ⅱ缓释片:8~10h/12h,HPMC缓释片:8~12h)。②改良辅料Ⅱ缓释片中的有机填充剂缓释片和HPMC缓释片的溶蚀度分别在10h、12h前与体外累积释放度成正比。而无机填充剂缓释片和混合填充剂缓释片的体外释药行为中溶蚀现象不显著。③改良辅料Ⅱ缓释片中的有机填充剂缓释片和HPMC缓释片在体式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3个明显的区域(凝胶层-浸润层-玻璃核心),在0.05h时,均已形成凝胶层,在0~2h内,凝胶层厚度持续增长,而2~8h,其凝胶层厚度变化较小。而无机填充剂缓释片和混合填充剂缓释片的外层凝胶性质不明显。④在0~2h之间,改良辅料Ⅱ缓释片中的有机填充剂缓释片凝胶强度较大,同时其凝胶强度减小的速率较快(0.05h:89.19g→2h:20.33g);而2~8h时,缓释片凝胶强度保持在10.04~20.33g范围内。⑤改良辅料Ⅱ缓释片和HPMC缓释片与水接触一段时间后有颗粒从片剂表面脱落下来,其中有机填充剂缓释片的这一现象与传统丸剂溶散释药相似。⑥改良辅料Ⅱ缓释片在体外释药2h后,其脱落颗粒粒径进入基本稳定阶段,HPMC缓释片在体外释药过程中所产生的脱落颗粒的粒径则随着释放时间的延长呈阶段性增长;在0~12h的体外释放过程中,改良辅料Ⅱ缓释片和HPMC缓释片均于6h时产生的脱落颗粒数量最大。改良辅料Ⅱ缓释片和HPMC缓释片脱落颗粒中三种指标成分占缓释片中药量比重大小:有机填充剂缓释片>HPMC缓释片>混合填充剂缓释片>无机填充剂缓释片。结论改良辅料Ⅱ缓释片中有机填充剂缓释片的麻黄碱、伪麻黄碱和东莨菪碱通过一个新的释药模式(溶蚀-溶散-扩散)实现均衡释放,其中在药物快速释放阶段以药物扩散作用为主,在药物平稳释放阶段时药物扩散与骨架溶蚀共同作用,在药物缓慢释放阶段可能以骨架溶蚀作用为主,而颗粒溶散对药物释放起着补充作用;并推测无机填充剂缓释片和混合填充剂缓释片中的药物释放以孔道扩散为主。本研究突破了中药缓释制剂体外释药机制研究中指标成分单一和评价方法单一的局面,完善了其体外质量评价体系,为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