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物体色作为脊椎动物主要的表型特征之一,在其生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生物识别到物种分化甚至在抵抗紫外辐射保护机体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影响动物体色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遗传因素是决定体色多样化的主要因子。细锯脂鲤(Pristella maxillaris)俗称玻璃扯旗,是一种小型半透明鱼类,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其身体的透明程度是决定其观赏价值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在饲养过程中发现细锯脂鲤存在黑灰-白-透明等多种突变类型,而体色突变的表型特征和分子调控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选取野生型(WT)、突变型Ⅰ(MU1)和突变型Ⅱ(MU2)等细锯脂鲤的三种表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表观形态学、组织学和转录组学方法来探究不同表型间色素细胞种类及其相关调控基因的差异,为后续基因功能研究的开展和进一步探究鱼类体色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体式显微镜对细锯脂鲤三种表型的鳃盖内膜、皮肤和腹腔内膜进行观察,发现WT具有黑色素细胞、虹彩细胞和黄色素细胞等3种色素细胞。与WT相比,MU1具有虹彩细胞和黄色素细胞2种色素细胞;而MU2仅有黄色素细胞。利用组织学方法对细锯脂鲤三种表型皮肤和腹腔内膜进行比较观察,结果显示WT皮肤和腹腔内膜中具有数量众多的黑色素细胞和虹彩细胞。相对于WT,MU1皮肤和腹腔内膜上仅存在虹彩细胞的分布,而MU2皮肤和腹腔内膜中无色素细胞的存在。细锯脂鲤三种透明程度体色的差异主要由色素细胞的种类不同造成。2.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细锯脂鲤WT、MU1、MU2皮肤和腹腔内膜组织分别获得72492404、71695684和74893432条clean reads,clean reads经Trinity软件拼接,共获得282320条Transcripts和166089条unigenes。对以上细锯脂鲤三种表型的基因表达量进行对比分析,分别获得超过3000个差异表达基因(ratio change≥2和q-value≤0.05)。GO注释和KEGG富集分析表明,WT vs MU1皮肤和腹腔内膜中一些参与黑色素细胞发育信号通路的基因(wnt8、asip、map2k2、cam、creb和gst等)表达量显著下调。与WT和MU1相比,许多在MU2皮肤和腹腔内膜中表达量显著下调的基因(hprt、pfka、eno、pgam1、ndk和gart等)与虹彩细胞的生长发育相关。结果表明,这些基因可能是黑色素细胞和虹彩细胞生长发育的关键。关于这些通路中基因的差异表达是否直接与透明度表型的形成有关,还需要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