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pstoly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20世纪中叶以后,人类对地球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利用,使得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与资源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污染和能源资源的枯竭,不仅严重地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且以威胁人类生存的根基。而要摆脱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生存与发展困境,不仅要转变发展方式,更要从根本上转变人们在对待自然问题上的态度与价值观念。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更加依赖自然。人类依赖自然的同时也通过实践积极的改造自然,进而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工业革命以来,自然资源的极度开采和破坏,警示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紧密,只有二者协调发展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永续推进。从创世纪到近代,“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对“人类中心主义”最早的诠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科学家相关论述和科学实验,还原了世界图景,人们开始将自然拆分、化解为各种独自存在的基本单位。这种主客观的概念分离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站在自然的对立面,人类渴望改造自然。国内外学者对“人类中心主义”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些学者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是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源;另外一些学者认为造成人类现实困境的原因是人类对自然界的误解等。关于“人类中心主义”的解读众说纷纭,不能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它,而是在现实背景下,在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指导下,探寻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现实路径。  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在实践的基础上阐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找出物质变换断裂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论证生态问题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的解决途径。尤其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以自由、开放为前提,其实践性、人文性的本质属性为人们剖析生态危机提供了鲜明的立场和正确的价值选择。文章以人类生存发展现状为背景,以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为主线,以“人类中心主义”相关理论为切入点,结合国家的大政方针,对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中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相关研究,对比相关理论,就当前社会形势、生态环境以及可行性对策进行研究,提出可行性方案,以人为本,重塑人与自然的价值,旨在倡导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其他文献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是中部地区实现社会转型、科学发展而提出的社会形态。本文通过社会条件、经济构成、自然环境的对比研究,认为在中部地区两型
金黛如,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顿市圣托玛斯大学经济伦理研究中心主任,北美最优秀的商业伦理学家之一,从事经济伦理学方面的研究已有三十多年时间,为西方经济伦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
作为“科学管理之父”和现代管理科学的创始人,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对当代的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其理论包括了现代管理学的多个方面的内容,并且有着深厚的
近代解释学哲学通过引入“此在”的概念,从形而上学的角度说明了文本意义的产生必须经过“此在”的理解和解释,艺术、历史等人文学科如此,自然科学也不例外。但经过“此在”理解
2011年11月10~12日,由陕西省发改委、工信厅、建设厅、环保厅、科技厅、商务厅等省市主管部门组织支持的第四届陕西节能减排博览会在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