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七世纪,吐蕃国王松赞干布时期,由吞米·桑布扎创制并统一了现行的藏文以后,以他为首的译师大德开始遍布整个国土,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据有关史料记载,在佛教前弘期,相继由五十多位藏族大译师同来自印度和喀什米尔等地的学者共同翻译了诸多经论经典。包括在其中的《百缘经》《佛说业报差别经》《百喻经》《贤愚因缘经》《律本事》《律上分》《律杂事》《妙法莲华经》《涅槃经》《佛本生经》等巨著,不仅较为系统地诠释了佛本生部之本源十二部经,而且大部分是本生部之经典巨著。随后被视为吐蕃最早翻译理论的《声明要领二卷》中也对十二部经的名目特性进行了系统的诠释。在此基础上,本着佛法以戒律为本的思想,广为加强戒律经典的译制工作,并以佛陀及弟子的本生传为内容编撰的《毗奈耶经广因缘集》等著作也对藏族本生传的发展起着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本文着重探讨藏族本生传的形成发展及特征,整篇文章由绪论部分及四个章节组成。绪论部分主要讲述研究动机和目标,研究价值、国内外研究动态。第一章主要论述本生部之本源十二部经以及本生传的含义,分析其盛行因素,即佛陀三转法轮,其内涵集齐八万四千法门,又能包含在三藏三学及相对应的十二部经之中,文中系统分析与探讨了这些要素间的相互关联及作用,尤其对十二部经其一本生部的含义进行了阐释,并从社会和文化背景论述了本生传在古印度和西藏的形成发展盛况。第二章重点抓住本生传体裁的特殊性,从纵向时间的研究着手,以《甘珠尔》载《佛本事》和《贤愚因缘经》以及《丹珠尔》载《佛本生经》和《佛本生行传三十五部》《佛本生传·如意藤》为主的佛陀本生译制校审期;以第三世噶玛巴所著《一百本生经》为代表的佛陀本生选集汇制期;最后以噶当派《弟子问道录》为代表的本生传创作发展期,即从三个方面研究和分析了藏族本生传的发展源流。第三章从思想内涵,文学语言的特点、以及体裁架构等三方面对本生传之创作特征给予比较系统的分析。第四章以总结的形式论述本生传的影响及价值,不仅从文学创作与思想内涵论述了梵语佛本生传的影响,而且在此基础上从文学创作之材料价值,佛教伦理之思想价值,以及人性道德之引领价值略论藏族本生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