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病理在判断BMSC功能异常导致allo-HSCT后继发性植入不良中的作用

来源 :陆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liang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治疗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的重要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移植术后可能出现感染、疾病复发、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等多种并发症,随着对疾病认识的加深和提前干预,allo-HSCT后继发性植入不良(secondary poor graft function,sPGF)成为主要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allo-HSCT造血重建后再度发生严重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导致度贫血、严重感染及出血,是一种致死性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病机制、病情演变和预后转归仍不明确。  Allo-HSCT后sPGF已受到较多关注,但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定义,许多专家学者根据人群不同及自身临床经验对其进行了定义,根据诊断标准的不同,sPGF发生率波动于5%~27%。  骨髓造血微环境又被称作造血干细胞龛(niche),通常认为可以分为成骨龛(osteoblastic niche)和血管龛(vascular niche),两者在HSC的增殖、分化、归巢及动员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即成骨龛有利于HSC的静息,而血管龛为HSC提供了增殖、分化的场所。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是造血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分泌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及粘附分子等实现对HSC的调节。  近期有学者通过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MSC)/造血干细胞共移植的方式试图预防allo-HSCT后sPGF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因此,我们推测allo-HSCT后sPGF的发生机制可能与骨髓基质细胞分布紊乱、粘附及分泌能力下降有关。  目前对allo-HSCT后sPGF患者基质细胞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直接或细胞培养后应用流式细胞术、PCR技术等检测相关指标和动物实验等,这些方法的优点在于通量高,可检测指标多,但是不能直接反映基质细胞在人骨髓中的真实状态。骨髓病理检查可通过观察allo-HSCT后发生sPGF患者骨髓病理切片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了解到其骨髓增生状态、细胞分布、免疫组化抗体标记细胞的多少、表达强度、分布状态等。因此骨髓病理检查在研究allo-HSCT后sPGF患者基质细胞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本研究试图通过对临床资料的回顾分析建立本中心allo-HSCT后sPGF的临床标准,并通过检测allo-HSCT患者移植前末次骨髓病理活检标本中参与细胞粘附、HSC归巢的分子CD29、CD44、ICAM-1、VCAM-1,血管内皮细胞标记CD34、CD105,间隙连接蛋白43等指标,揭示骨髓造血微环境在sPGF上的作用及相关机制,为临床预防allo-HSCT后sPGF寻找的新靶点。  方法:  1.回顾性分析我科2016年度行allo-HSCT118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造血重建后是否再次出现外周血血细胞减少,将患者分为继发性植入不良(sPGF)组与植入良好(good graft function,GGF)组,对两组患者间年龄、性别、原发病、干细胞来源、HLA配型、性别匹配、ABO血型匹配、移植后是否CMV感染、移植前是否缓解、移植前骨髓增生程度、移植后外周血血细胞减少系列数量等方面进行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后建立本科allo-HSCT后sPGF的临床标准。  2.根据前述标准选取其中28例移植后植入不良患者作为实验组,植入良好患者27例作为对照组,提取其行移植术前骨髓活检标本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抗体选择CD29、CD44、ICAM-1、VCAM-1、CD105、Cx43,比较上述免疫标记的累积光密度值(IOD值)  3.根据前述IOD值比较结果进一步对前述两组患者加做CD34免疫组化染色,比较 CD34、CD105染色的 IOD值,并分别观察两者的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及微血管形态。  结果:  1.Allo-HSCT后sPGF组与GGF组患者比较年龄、性别、原发病、干细胞来源、HLA配型、性别匹配、ABO血型匹配、移植前是否缓解、移植前骨髓增生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比较移植后是否CMV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GGF组复发率低于sPG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1系、2系、3系血细胞减少患者间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GGF组死亡率低于sPGF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1系、2系、3系血细胞减少患者之间死亡率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2.实验组与对照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CD105 IOD值[M(Q)]试验组32569.7(26824.9),对照组14091.1(5694.1),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CD105 IOD值与分组成负相关(r=-0.349,P=0.009)。Cx43 IOD值[M(Q)]试验组29085.2(39361.9),对照组69069.6(118486.45),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Cx43 IOD值与分组成正相关(r=0.314,P=0.000)。试验组与对照组CD44、CD29、ICAM-1、VCAM-1 IOD值[M(Q)]分别为11476.2(4770.5)对6499.0(3276.1)、9450.5(6666.8)对7284.8(4159.5)、1061.6(1014.2)对469.7(372.9)、69258.3(46892.7)对51024.7(38621.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CD34 IOD值[M(Q)]为实验组4155.6(3986.1),对照组4146.85(5964.53),二者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05 MVD值实验组26.6±15.8,对照组12.9±11.7,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 CD105 MVD值与分组成负相关(r=-0.446,P=0.001)。CD34 MVD值实验组7.2±2.7,对照组5.6±2.3,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形态观察示CD105阳性部位位于梭形细胞细胞浆及细胞膜,实验组阳性细胞较多,多单独分布,较少形成管腔样结构,对照组CD105阳性细胞分布亦较为紊乱,但数量较前者少;血管内皮细胞上CD105呈不表达或弱表达。CD34免疫组化染色阳性部位位于内皮细胞细胞浆及细胞膜,实验组与对照组均可见较多管腔样结构,分布正常,血管内皮细胞上CD34阳性表达清晰。  结论:  1.患者allo-HSCT后出现sPGF是影响其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出现至少1系血细胞减少即可认为发生sPGF;  2.移植后植入不良患者移植前骨髓基质细胞CD105表达水平升高、Cx43表达水平下降;  3.移植后植入不良的发生可能和移植前骨髓内肿瘤相关血管内皮细胞增多相关。
其他文献
目的 利用RGB-D数据驱动骨肌模型来预测受试者步行时的膝关节接触力,并验证其准确性.方法 首先,利用Kinect和Qualisys运动捕捉系统(参照标准)同步采集了6名受试者的运动轨迹
目的 提出基于滑动趋势模糊近似熵(ST-fApEn)的短时心率变异性(HRV)分析动态特征,以提高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检测精度及疾病状态的分析能力.方法 使用Physionet的Apnea
战斗机飞行员头戴装备是以保护头盔为平台集成通讯、供氧抗荷、瞄准显示、夜视等装置的综合系统.高度集成化的系统导致重量增加,飞行员头颈负荷加重,影响飞行员的健康、安全
航天飞行中体液头向分布引起的血浆容量减少是航天员飞行后立位耐力不良的重要诱因,在返回地球前进行口服补液已成为美国和俄罗斯航天飞行任务中的一项标准执行程序.通过回顾
目的 为实现准确、可靠地检测脑疲劳,研究基于头动与眼动特征判断受试者脑疲劳程度的方法.方法 采集16名男性受试者在36 h睡眠剥夺(SD)实验中的头动与眼动信号,进行去噪预处
目的 为评估中老年航线飞行员认知功能,以保障飞行安全,研制在线年长航线飞行员认知测评系统.方法 通过文献综述确定认知系统测试维度和测试指标,开发包括4个维度8个测试的在
目的 由于多通道经颅磁刺激中帽型线圈阵列结构的复杂性,很难确定激励线圈的数量,以使其产生的电场满足要求,本文基于真实的头模型分析了帽型线圈阵列中3种不同数量的线圈单
赣2是我所于1974年春季利用现行品种东34为材料,采用钴-60γ射线照射蚕蛹,目的是在保持东34强壮好养的基础上,提高茧丝质量,选育出夏秋用的新品种。结果在74伦琴处理的 M_2
目的 针对飞行员基本空战“检查6点钟”动作设计体能训练方法并进行评价,探讨改进飞行员体能训练的方法.方法 针对“检查6点钟”动作设计左右方向腰背肌肉训练方法,8名受试者
江苏省常熟市每年种植棉花22万亩,过去是棉田枯萎病重发区。1973——1976年间,发病面积由6.45万亩扩展到18.9万亩,占棉田总面积数从29.3%扩展到85.9%,产量逐年下降,多年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