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石油进入土壤后,在复杂的土壤结构中经历着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同时在重力和毛细力作用下不断入渗进入地下水而使其污染范围进一步扩大。进而直接或间接的危害到动植物和人类的生命健康,因此,研究大庆地区土-水系统中石油类污染物在自然条件下的迁移转化规律以及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实验研究对油气田开发建设中土壤及水体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了大庆地区自然条件下石油类污染物在土-水系统中迁移转化规律;用生物泥浆法对影响本源微生物生物活性的因素进行测定,从而确定最佳的能应用于本源微生物生物强化的具体措施;在此基础上,再经实地考查及大量相关文献的阅读,优选出适宜的植物种子并将其按照一定的规律栽种于经过生物强化处理的土壤中,从而研究植物-微生物联合作用与石油污染降解率的关系。1.自然条件下石油类污染物在土-水系统中迁移转化规律根据实验目的,选取油井周围作为石油污染土壤的采样地点,观察在自然条件下石油类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特征。研究表明,石油类污染物含量总体上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只有少数亲水性污染物在淋滤作用下向深处迁移。基于大庆地区的实际情况石油类污染物通常不会对本地区地下水层造成污染。2.影响本源微生物激活因素研究通过在实验室内模拟实验研究各种影响微生物生物活性的因素,确定本源微生物生物强化的具体方法。研究表明,温度对微生物生物活性的影响很大,最佳温度是40℃;引进外来碳源对微生物的生物活性的影响也很大,不同碳源在提高微生物活性能力方面存在差异,实验得出当淀粉加入量为C 0.5g/kg或葡萄糖加入量为C 0.1g/kg时最佳;含水率对微生物的影响较次要,最佳含水率为50%,太高会抑制微生物生物活性;适宜浓度的营养物质也会影响微生物活性,当营养物(N/P)的配比为10:1时微生物活性最大;试验得出,电子受体H2O2量累积14ml或表面活性剂浓度低于50mg/L时对微生物的繁殖才有利,但考虑到实际操作以及对环境方面的影响,不主张采用后两种方法。3.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研究以前期实验为基础,选取三种植物种:黄豆、苜蓿和羊草,按照一定规律种植于经过处理的样品中。研究表明,前期经过处理的样品生物活性得到加强,与植物一起进行联合修复的作用明显;经过加入淀粉处理,种植黄豆-苜蓿组降解效果最好,黄豆组次之;总体看来,同属于豆科的黄豆-苜蓿混种降解效果最好,而豆科的苜蓿与禾本科羊草混种的组降解效果最差,这说明在实际应用中植物选择要注意搭配的合理性,本次实验证明同种植物混种长势好,降解效果突出。